【宜蘭太平山】用森林鐵路串起的林業故事

太平山林場

位於見晴懷古步道的運材軌道遺跡。

文字/李盈瑩 圖片提供/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

這座森林在日治時期開發為林場,1915年日人於「舊太平山」砍下了第一棵樹,便開啟了超過一甲子的林業歷史。時間來到1937年,隨著舊太平山可利用的林木減少,在等待重新造林的時期,日本政府轉移陣地至鄰側的「新太平山」,並於1942年由民營公司另闢「大元山林場」,直到光復後,國民政府才將大元山一同併入太平山林場。

1970年代起,世界各國反對砍伐天然林的聲浪四起,呼籲以生態保育的角度重新利用森林,於是太平山林場在1982年正式結束林木生產事業,轉型側重國土保安、觀光遊憩等功能,並於1983年將太平山林場轉型為森林遊樂區。

以新太平山為基地的森林遊樂區,保留並修復了昔日伐木所使用的運材軌道與各式機具,像是運材的蹦蹦車、蒸氣集材機,林管處近年也與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合作,手作修復一條古徑,重現當年以流籠運材的木製著點。

無論是蹦蹦車、流籠都是太平山林場獨有的運材設施,而這一切要歸功於日本技師--崛田蘇彌太。較太平山提早兩年即興建完成的阿里山林場,從嘉義平原一路至2400公尺的林業鐵路,全程都必須鋪設鐵軌,火車以之字型行駛陡峭路段,工程浩大艱鉅。而太平山林場因採用「崛田氏索道」設計,將陸地銜接空中所使用的臺車規格化,轉換運材工具時不需重新搬卸木材,只要以行走在山路軌道上的運材車,搭配兩山之間的空中索道(俗稱流籠),巧妙地以火車做橫向移動、以纜車銜接山與山的縱向落差,才有了我們如今看到的蹦蹦車與流籠遺跡!

以田調補足昔日林業樣貌

太平山森林鐵路以林場內海拔最低的「土場」作為山林段與平地段的分野,平地段從土場接往羅東的「竹林」,沿途行經「牛鬥」、「天送埤」、「歪仔歪」等車站,如今部分站點仍保有木造車站的風貌,「羅東自然教育中心」就曾舉辦「林鐵溯源」,帶領民眾騎單車一一拜訪車站遺跡。

當年從林場運下來的珍貴木材於羅東林場集散,並浸泡於貯木池內保存,2004年羅東林場轉型為林業文化園區,將往昔的木業歷史、運材設施等故事於展館呈現,用軟性的史料與知識面向,補足了太平山森林遊樂區以硬體遺跡、機具為主的歷史面貌。

森林遊樂區內的林業機具展示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