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栽培區溫室救星 貫穿犁底層埋設暗管排水兼顧土壤健康

以淺層暗管搭配滴灌設施,改良排水問題並降低土壤鹽害,讓農友小黃瓜產量倍增。(圖片提供/臺南區農業改良場)

臺灣平地溫室大多位於水稻栽培區,水稻田若形成犁底層(壓實層)會讓水分無法下滲、排水不良;溫室缺乏雨水淋洗,施肥的鹽分也容易在土壤累積,造成鹽基障礙,讓作物根系生長不良,影響產量。農委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輔導農友在溫室埋設淺層暗管改善排水,同時可降低土壤鹽害,讓農友產量成長近一倍。

鹽鹼地傳統上會在1至2公尺深度埋設暗管,用水將土壤鹽分往下淋洗,再藉由暗管排掉,改善土壤鹽分以利耕作。因水稻栽培區溫室常遇到犁底層阻礙排水,以及地下水位過高無法排水,導致作物根系生長不良、容易裂果等問題,臺南農改場因此開發在不影響曳引機作業、深度50公分之下,且高於地下水位的位置,貫穿犁底層埋設淺層暗管的作法,幫助溫室排水。

暗管。(圖片提供/臺南區農業改良場)

暗管排水工程施作。(圖片提供/臺南區農業改良場)

臺南農改場助理研究員江汶錦表示,淺層暗管比較接近地表,排水速度比傳統暗管快,溫室若是使用溝灌,水一下就排掉,可能會浪費水,試驗溫室結合暗管及滴灌設施自動化提供水分及養液,不僅節水,還可省工又省肥。

溫室土壤容易發生鹽害,農友得透過淹灌方式洗掉多餘鹽分,或是以種植水稻、玉米等綠肥作物,吸收多餘的肥分,江汶錦說,以滴灌設施搭配暗管,農民等於邊種植作物邊將土壤多餘鹽分洗掉,讓作物可以持續生產,也有助維持土壤健康。

試驗溫室種植小黃瓜每期每分地產量約5.5至5.6公噸,但以淺層暗管搭配滴灌設施,改良排水問題、降低土壤鹽害,小黃瓜根系生長良好,肥料利用效率和產量分別提高,每期每分地產量約9.64公噸、成長率約74%,第二年產量更高、有10.72公噸,較前一年再成長11.16%,比施作前則成長約95%,將近一倍。

江汶錦說,排水良好田區不見得要埋設暗管,但有犁底層、地下水位高等排水不良田區就適用此作法,但暗管埋設方式須因地制宜設計,雲嘉南等臺南農改場轄區農民有需求可洽臺南場;他並說,淺層暗管會將水導流到集水管、集中於「陰井」蓄積,再透過沉水馬達抽取排掉,這一組設備約8千元,暗管每公尺施作費(含材料)約400元,農友可以此估算裝設成本。

滴灌系統搭配暗管排水設施。(圖片提供/嘉義縣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