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雜的濃情與豪氣,通霄小鎮的生活光影

文字/李怡欣 攝影/黃毛

通霄小鎮有山有海,鎮中心的慈惠宮、每年逾七萬香燈腳追隨進香的白沙屯拱天宮媽祖,長年庇佑小鎮平安。1970至1980年代,通霄隨著木雕產業一飛衝天,又迅速墜落,小鎮也沉寂下來。十多年前,鍾情文史的邱德宏回來通霄,如何讓家鄉的故事繼續說下去?他想到了鎮上的雜貨店,數十年如一日地販售生活所需、陪伴無數孩子成長。是時候,換他們來說通霄的故事。

放學鐘響,通霄國小的孩子們衝向學校斜對面的「明盛號」,小小的手把銅板換成汽水、糖果或抽抽樂,獲得大大的滿足。後來小孩長大成人、結婚生子,甚至做了阿公阿嬤,明盛號仍是記憶中的老樣子。「有人說:『我小時候來你這買,帶小孩來你這買,抱孫還是來你這買。』」笑到補一句「會笑死」的張綉花,在孩子口中也從「張媽媽」變成了「阿婆仔」。

孩子的快樂天堂——明盛號

疼小孩的張綉花,把冷飲、零食跟玩具放在醒目的位置,乖乖、可樂果吊在半空中,就是要讓他們在上下學途中黏在店前捨不得走。櫃檯周圍有菸酒、冬菇金針等乾貨,以及一早自附近雞寮載來的新鮮紅白殼雞蛋。民生用品及金紙放在架上,若有客人問起,張綉花都能從深處找出。

閒談間,張綉花不知從哪找出了藺草涼蓆、草帽與安全帽內套,這些手工編織品常會讓她想起來時路——立業初期,雜貨店從早開到晚不夠,張綉花還騎摩托車下鄉「做副業」,到鄉里收鵝鴨毛跟藺草給業者,鵝鴨毛做成棉被枕頭,藺草做成帽蓆,她再幫忙兜售。「以前鵝毛最好賺,那時候錢很大,一個過年就可以賺十幾萬!」張綉花講得神采飛揚,無奈鵝鴨毛近20年已經沒人要,會編藺草的老人逐漸凋零,年輕人不想做。今日提到藺草編織,總先想到苑裡跟大甲,張綉花小心收著的藺草帽蓆,提醒藺編也曾是通霄鎮民補貼家用的副業。

「人要有情」的佛系經營術

張綉花現在開店很佛系:凌晨3、4點起床,梳洗、餵狗、巡菜園,約莫6點半開張,11點多午休一陣,睡完午覺點貨叫貨,幾點關門都隨意。內心念著的,是該找個時間去鄉下看看了。

「因為我以前在鄉下叫賣,現在看到那些老人,我心就會酸。」苦過來的張綉花對艱苦人感同身受,只要有空,她就會下鄉一戶戶關心老人身體狀況,並分送每人黑芝麻糊、麥片跟花生米香各一,都是適合老人食用的零嘴營養品。「有臥床的老人一直拉住我,叫我再多坐一下,還有人專程打電話來,說我送的東西很好吃,就覺得很歡喜。」

開業60年,通霄國小學生數從極盛時期的三千多人,驟減至六百多人。「以前沒有營養午餐,學生去菜市場吃完麵就來這摸摸摸,到下午1、2點才不甘不願地回學校。」張綉花感嘆,現在小孩放學要不有家長接送,要不去安親補習班,而且他們買零食習慣去便利商店,對手遊影片更有興趣。明盛號前紅極一時的卡通明星玩具停格在過去,在日晒潮溼間褪了色,兒子說那些破破舊舊的玩具別賣了吧,張綉花不肯:「我共遐的囝仔鬥陣,我的心永遠都年輕。」

上門的都是老客人了,天天醉醺醺的無家者,張繡花為了他的健康不再賣酒給他;新移民來買雞蛋,她多加一顆零頭不算。「人要有情」是張綉花的人生哲學,邱德宏說客人多是因為她「做人」,她回:「還不錯啦!」害羞的語氣揚起驕傲。

「通霄最大間」的豪氣——松盛商行

對比明盛號的清閒無爭,相隔三百公尺不到的松盛商行,多位穿綠色制服的員工忙進忙出。超商賣場來勢洶洶,百年松盛士氣更盛,不只做通霄最大間,更要走出在地,為老雜貨店爭一口氣。

牌匾、木櫃、歷史文書……松盛的每個老件都藏著一段歷史,第五代傳人李瑞峰是解讀的人。「清代《淡新檔案》中,道光23年(1843年)就有『松盛』店號的戳印,算起來至少快要180年。」彼時南勢溪因水深可泊船而設港,鄰近市街的商業活動也跟著興旺起來[註1]。

李瑞峰個性沉穩親和,一旦說到打拚的日子,他語氣鏗鏘、目光有神,對工作的狂熱毫無保留。以優異成績從新竹高商畢業的他,捨棄了銀行跟農會的工作機會,1976年退伍就回到通霄和爸爸共同經營松盛商行。當時松盛所在的仁愛路熱鬧極了,兩側小工廠店鋪林立,為了生活,有人碾米、有人代催熟香蕉、有人做吃的,各自加減賣點雜貨。23歲的李瑞峰在心內立下志願,要讓松盛成為「通霄最大間」。

工作狂的不累訣竅

為了把家業做大,李瑞峰主動出擊,自己開發市場找客戶。數十年來過著早上8點一睜眼就馬不停蹄送貨交陪的趕場人生,有時到凌晨才能休息,客戶漸漸拓展至鄉下的小雜貨店。「我有點工作狂,每天工作16到18個小時沒休息,也不覺得累。」電力滿滿有何訣竅?他答:「把工作當成興趣,永遠都不會累。」女兒李佩芸在旁加註:「賺錢是他的興趣啦!」

[註1]清代設「吞霄港」, 商船停泊於今自強路一帶,以俗稱「舊街」的忠孝路為商業中心,後因港口淤積而沒落,商業中心也在日治時期轉移至仁愛路。

松盛商行目前由第六代接班人李佩芸跟先生主責,李瑞峰(中)協助「看頭看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