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金門歐亞水獺 借鏡韓國水獺研究中心

韓國水獺研究中心大門迎賓雕塑。(攝影/袁守立)

內容提供/《自然保育季刊》 文/東海大學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教授 林良恭、東海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袁守立、金門縣政府職員 李佳琪

2016年夏季正值酷暑時期,東海大學水獺研究團隊參與該年的IUCN國際水獺保育研討會後,有幸受到韓國水獺研究中心(Korean Otter ResearchCenter, 後稱KORC)的專家邀請前往交流參訪,排定於8月間前往韓國拜訪這個東亞地區唯一專屬於歐亞水獺的庇護所。

此趟取經之旅除學習歐亞水獺圈養環境的設計與營運策略外,亦希望吸收韓國水獺中心的設立經驗,能使未來即將成立的金門水獺保育中心更加完美。本次參訪由當時為韓國首爾大學(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碩士班研究生的劉菁菁小姐陪同擔任導遊與翻譯工作,她同時也是韓國國內少數的水獺研究者之一。

2016年8月18日,筆者等3人由首爾搭乘韓國ITX列車抵達KORC所在的春川郡。此地已經接近南北韓交界的非軍事區(Korean Demilitarized Zone;DMZ),緯度偏高,冬季會降下大雪(因此KORC在冬季降雪路封時期不接待遊客與來賓),但夏季仍然如同臺灣一般炎熱。一般民眾要由春川火車站前往KORC僅能自備交通工具或搭乘計程車,並無大眾運輸工具。此次由工作人員金炯后(Hyeong-HooKim)先生(後稱金先生)負責接待我們,同行搭車約40分鐘之後抵達KORC,門口立即可見大型水獺形象雕塑,儼然已成為當地重要地標。

完善的水獺照護、圈養與保育教育設施

到達KORC專屬停車場後映入眼簾的是KORC的主場館玻璃帷幕大門,主體為3棟建築物,中央為卵圓形,南北兩側為長方形建築,按照功能可分為北側的展示教育館及南側的研究中心館,附設有水獺醫院,各建築間均有通道彼此相連接。KORC有對一般遊客開放,可參觀的區域為展示教育館部分,其內設置有劇場、教室等基本教育解說空間配置,也有販賣部及咖啡廳。

位於東側鄰近水庫部分則規劃有6個長期水獺照護飼育區,以及其他野生動物或家畜的圈養欄舍,功能性完整。恰巧筆者訪問當日清晨有民眾拾獲1隻幼水獺送往KORC進行收容照護,因而得以近距離觀摩救傷幼水獺照護的基本流程,收獲良多。

戶外水獺照護飼育區配置全景。(攝影/袁守立)

KORC的創立契機與經營策略—細說從頭

抵達館內後首先聆聽金先生對館內設備、人員編制等做基本介紹,筆者對如何創生並經營一座專屬於特定物種的保育研究中心甚感興趣,在與金先生3小時的訪談過程中,得知自1980年起韓國境內執行歐亞水獺分布調查時即發現水獺的分布已侷限於特定流域,而1994年日本學者來韓國進行較完整的水獺普查之後,發現其分布範圍比預期中要來得更小,此後韓國當地學者持續追蹤水獺的活動範圍,證實韓國水獺族群分布範圍侷限且數量確實稀少,需要關注。韓國的生態專家撰寫的水獺研究與保育相關文章透過媒體報導並頻繁於電視與網路媒體強力播送水獺影像,引起社會大眾對水獺保育的關注與重視,其後以韓盛鏞(Sun-Yong Han)博士為首,催生此中心的成立。

韓國水獺研究中心附設有水獺醫院,採用活潑的LOGO標誌。(攝影/袁守立)

2004年韓國境內歐亞水獺正式被列為瀕危物種,並開始進行韓國水獺研究中心的籌備、選址與建設。KORC的設計參考自德國的Hankensbüttel Otter Centre,為獨立的研究保育園區,2013年正式落成並啟用。KORC的建設與營運經費一半來自政府補助,另一半則來自於韓國石化工業S-OIL公司(備註:S-OIL即為該公司全名,維基百科譯名為雙龍煉油公司)的經費支援(韓國政府規定高汙染產業必須與生態/自然保育教育相關單位或NGO團體合作並給予補助)。地點的選擇則是根據歷年來日本與韓國學者合作調查水獺活動分布的結果,選定持續有水獺被發現並有救護、收容需求的地點—位於ParohoLake南側的靜僻山區(主建築座標位置:N 38.098°,E 127.842°)。

展示教育館內設有水獺商店、水獺咖啡店及演講廳。(攝影/袁守立)

KORC規劃的主要功能為自然生態和水獺生態教育,並設有野生動物緊急救護站與水獺收容飼養設施。2016年的固定工作人員為2人,另由韓盛鏞博士擔任站主任(後稱韓主任),並未設有專職獸醫師,遇動物需要健康檢查或疾病處理時,由鄰近村落的獸醫師前來館內協助處理。KORC每年定期開設教育工作坊,平均一年招收40餘位學生進行水獺生態保育、照護實習,並發給相關自然保育訓練證書。亦與S-OIL公司合作辦理企業員工生態教育工作坊以及相關活動。因KORC所在地點經常於夏季收到走失或被遺棄的水獺幼獸,近年來亦開始與首爾動物園共同合作進行水獺人工飼養與繁殖,目前動物園內的水獺幾乎都為KORC飼育長大的個體。此外並辦理收容水獺於DMZ區的再野放作業,試做十分成功。

圈養水獺於飼育區的活動情形。(攝影/袁守立)

KORC動物圈內飼育長大的水獺個體。(攝影/袁守立)

水獺收容及自然保育教育的重要角色

目前KORC的主要任務仍以水獺收容、研究為主,並沒有積極推廣保育教育或生態旅遊工作。如前述,在KORC受訓完成的學員或學生均對此中心的水獺生態與保育表示認同,且會自行架設Blog或在Facebook等社群媒體推廣並介紹給親朋好友。KORC的教育解說設施為常態性對外開放,且備有相關軟硬體設施等提供來訪民眾觀賞學習,但並未自行設置任何社群網路組織或社團,全靠曾經來過的學員推廣建立名聲。雖然KORC地處偏遠,但民眾口耳相傳後有不少人是來附近觀光順便前來觀摩學習。當然KORC的宗旨並非為推展觀光,而是希望以保育此區域的水獺為基本核心概念來選點建館,藉由KORC的存在宣示韓國各界對水獺保育的重視,以及棲地保護的重要性。

此外因KORC的主要目的為水獺的研究與收容,亦不期待有太多遊客來訪,以免太過干擾圈養中的水獺。筆者亦詢問到KORC似乎沒有辦理任何定期性的水獺保育教育的野外宣導活動(如生態旅遊等),以金門的實地經驗來說,民眾會期待水獺保育中心能有固定的生態旅遊行程可以參加。對此金先生表示,韓國仍沒有任何地點是以水獺作為生態旅遊賣點,主要還是因為歐亞水獺是夜行性動物而太難觀察,缺少合適地點執行此類活動。金先生自己也只有1次因建設公司施工通報而看過野生成體水獺,其他都是路殺或者幼獸救傷。

KORC收容的小水獺採用人工餵食。(攝影/袁守立)

KORC收容的小水獺。(攝影/袁守立)

韓國境內水獺路殺的防制與友善工程設計

自2000年以後,韓國的水獺專家便針對此物種數量稀少問題要求韓國政府立法解決,最終獲得認同。現行法律規定工程施作範圍如涉及水域環境,必須先調查附近是否有水獺出沒或是否在已知水獺分布範圍內,且必須採行相關的水獺友善設計。施工期間若發現水獺排遺則必須停工並通報,交由學者專家進行專業評估是否可繼續進行。

稍大的水獺幼獸以一般家貓常食用的食物餵養。(攝影/袁守立)

稍大的水獺幼獸可以自行飲食。(攝影/袁守立)

由於韓國民眾已瞭解並關心水獺保育,各項建設施工期間,民眾經常會主動協助通報水獺出沒活動狀態。KORC的自行出版刊物亦提供參考自歐洲各國對水獺友善的各項橋梁、涵洞和生態廊道設計,提供予建設單位作為指導手冊使用,但韓主任特別強調這些友善設計必須因地制宜,必須先對施作地點的水獺出沒習性有研究調查之後,劃定需保護範圍再行施作友善設施才有效果。目前韓國各地雖仍偶有路殺事件但死亡數量已經非常少,每年約3起以下。每年KORC接收的救傷個體多為因自然因素如夏季暴洪被沖失或遭遺棄的幼水獺,筆者此次巧遇的幼水獺即為釣友拾獲的走失水獺個體。KORC每年收容的幼水獺約3-6隻不等。

稍大的水獺幼獸隔離於室內確保幼獺健康成長。(攝影/袁守立)

對於金門地區歐亞水獺族群現狀的建議

根據東海大學及臺北市立動物園等研究團隊的監測,金門地區的歐亞水獺受到歷年的棲地開發、切割,水源不足或汙染,以及路殺等負面因子影響,可用棲地範圍受到限縮,尤以西半島水獺數量減少程度較嚴重。對此KORC的韓主任認為,水系條件惡化的確可能為限制水獺活動、遷徙與繁殖的因子之一,但金門是非常小的海島,水獺理應可經由海邊往來於各個淡水湖庫,建議應針對海岸線與淡鹹水交界部分加強調查。

只要各湖庫的食物來源如魚類等數量充足,並保有足夠綠地供白天棲息,水系的品質劣化對水獺的存續短期內應還不構成立即性的問題,部分湖庫與地下水的鹽化亦不至於成為水獺消失或離開的主要原因。應注意的是由於金門島棲地有限,水獺由金門經海路遷徙到鄰近區域的可能性非常高,尤其是年輕個體開始向外尋找領域時,但這部分仰賴個體活動追蹤,以及中國大陸鄰近地區水獺分布調查才能釐清數量。

另外建議以水獺個體的活動範圍資料重新評估金門島的水獺環境負載量,依他的經驗評估,或許目前的族群數量早已達到金門島的負載上限。應特別注意的還是路殺以及遊蕩動物的潛在威脅,韓國已有水獺幼獸被遊蕩動物視為食物而捕殺的案例,這部分對水獺族群數量的影響程度約略和路殺數量相當,韓主任提醒金門縣政府主管機關應主動介入並積極處理遊蕩動物對野生動物的威脅。

另外遊蕩動物或野生動物間互相傳染的疾病影響亦應列入水獺數量減少的可能原因之一並加以評估,尤其如金門一般的小島若發生動物間疾病互相傳染,其傳播速度會更快,應進行持續性的採樣與監測。此外,韓國傳統河川捕魚方式為利用連續桶狀漁網,曾多次造成水獺誤入後溺斃,KORC特別設計檔板協助漁民修改漁網設計,已有效降低水獺死亡事件。金門地區的民眾若有類似的捕魚或捕蝦行為,主管機關應主動進行管理與宣導,或強迫限制販賣改良式的籠具。

韓國水獺中心規劃給水獺各種不同的活動空間,其中的一般水塘型。(攝影/袁守立)

韓國水獺中心中可以從人行穿越天橋可俯瞰水獺在溪流區活動。(攝影/袁守立)

韓國水獺中心裡以連通水箱可餵食水獺。(攝影/袁守立)

韓國水獺中心中連通水箱與戶外水池相連。(攝影/袁守立)

設置金門地區歐亞水獺保育中心的必要性

本次參訪過程中,筆者對於韓國政府及民間願意投注大量的資源與經費在歐亞水獺的救傷、保種、復育等工作上感到敬佩,尤其是KORC的硬體規劃設置十分完善,其規模儼然比照基本動物園的需求,附屬的長期圈養空間各自有其展示教育的特殊設計,對於水獺保育教育的推動扮演重要的角色。

韓主任也特別提醒筆者,金門地區應盡速設置水獺研究與收容的專門空間與設備,除一般接收水獺救傷及長期圈養、保育教育任務之外,包括後續基礎生態調查等亦可交由此專屬單位執行。救傷個體野放時或直接捕捉野外水獺進行無線電追蹤等方式(註),均可更直接掌握水獺族群動態及行為,對於工程迴避的建議也將更加全面。若金門地區未來順利成立水獺研究與收容空間,將可考慮與鄰近地區如中國大陸的同種族群進行個體交換,以及人工繁殖,可作為後續臺灣本島水獺再引入工作的個體來源,甚至可用以改善野外水獺族群的遺傳多樣性。

本次十分感謝劉菁菁小姐的引薦、KORC金炯后先生與韓盛鏞主任的盛情接待與解說,也感謝當時巧遇的那隻幼水獺熱情配合演出,為此行劃下完美句點。

備註
野外個體的捕捉方式可參考IUCN水獺專家群的建議書,並裝設自動進籠通報器做24小時的監控。KORC已經進行過十多次的發報器植入與野放工作,沒有任何一隻水獺是因為植入發報器而導致死亡。

●本文轉載自113期《自然保育季刊》,原文標題為〈深藏於群山碧水間的水獺避難所—韓國水獺研究中心參訪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