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廢園轉作特輯2】新興作物翻轉南投中寮檳榔園 珍珠柑帶來新奇蹟

南投縣中寮鄉有許多農友加入檳榔園廢園轉作的行列。結實累累的珍珠柑果樹與檳榔樹形成對比。

文/李婉婷 編輯/段雅馨 攝影/黃毛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自2008年起,為了減少檳榔種植面積,以1公頃最高達25萬元的補助,積極倡議「檳榔廢園轉作」。

在中寮鄉有諸多農友共同響應,廖坤雄便是其中一位,在他這片轉作快5年的農園,果樹綠意盎然,澄黃果實結實累累,見證了「檳榔變綠林」的奇蹟。

淺山檳榔賣價差 廢園轉作見生機

在中寮地區,大多數的檳榔園都和果樹相依共生,包含了柳丁、香蕉和龍眼等,廖坤雄的農園也不例外。1991年,他一共7公頃的農園主要種植柳丁,檳榔則散落在山溝邊。柳丁的蟲害問題棘手,當時也遇到市場價格暴跌,反觀檳榔的田間管理相對容易,甚至可完全外包噴藥、採收,農民完全不需投入勞力。廖坤雄說:「30年前那個時候菁仔價格又正高、收入很好。」為了生計,他便慢慢地改以種植檳榔為主,這一種就是20年。

如今站在小道的山坡邊,放眼望去,偌大農地卻早已不見高聳入天的檳榔樹。中寮鄉公所農業課課長鄭琨民說明目前的現況,一方面食用檳榔者有減少的趨勢,再加上高海拔環境生長出來的檳榔,品質才會好,價格相對高,因此對平地的檳榔農而言,檳榔的經濟效益早已大不如前。

廖坤雄的農園僅有海拔300公尺,菁仔品質稍差,在產期上又與南部其他檳榔大產區強碰,毫無競爭力可言。廖坤雄娓娓道來:「趁著現在政府還有補貼,剛好把它改作,要不然那些廢園轉作的費用,對我們來說也是不小的負擔。」廢園算得上容易,但由於土地面積大,想要改作的話則必須分次進行,廖坤雄配合農地其他作物的生長、勞力的限制等綜合考量之下,分別在2015年和2020年向地方政府提出2次廢園轉作,申請面積總計約2.5至3.5公頃。

廖坤雄檳榔園廢園前與廢園後的比較。左圖為廢園前,右圖為廢園後。(圖片提供/廖坤雄)

檳榔廢園轉作最高補助可達25萬元

檳榔園的廢園轉作,大略可分為4個階段。首先,提出書面申請檳榔廢園、轉作,申請者須備齊3個月內的土地登記簿謄本及地籍圖謄本(或分管契約及分管圖)、身分證和農會帳戶,並決定廢園方式及轉作作物。如山坡地的農牧用地需使用重機械,得先向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申請簡易水保,避免觸法。再來,勘驗單位會進行現場環境勘查,核對農田位置、檳榔生長狀況、種植數量,核准後即可執行廢園的各項工作。第三步驟,是確定檳榔樹死亡後,再通知勘驗單位複檢,確認廢園完成。徹底整頓園區後,便可栽種轉作作物。最後,全區轉作完成時,勘驗單位會再進行勘查,確認作物成活株數至少達80%以上,才通過核可。

基本上,從廢園到轉作完成,農民可以依據現地、勞力等狀況於3年內分階段完成,讓農民有較寬裕且彈性的工作時程。廖坤雄補充,「挖土機一天的工錢大概7、8千,面積大的話,少說也要1個禮拜的時間處理,再加上轉作的資材,政府提供最大的協助,就是補助了。」除了廢園每公頃補助的15萬元外,依據地形不同,轉作補助的標準也各異;而山坡地因地勢陡峭、田間管理不易,每公頃可再補助種苗費及田間管理費共10萬元,等於1公頃的田區最高可補助到25萬元。豐厚的補助費用,的確吸引了不少低海拔和平地的檳榔農響應,廢園轉作。

結束檳榔綠金,迎來柑橘新星

砍掉檳榔容易,然而更重要的問題是,砍完之後農民要種什麼?鄭琨民說明,中寮大多是山坡地,就水土保育、生態考量來說,果樹這一類的深根性作物較為適宜。農委會目前依據造林、經濟農業,或是各地方的特色發展等面向,分別推薦較無產銷失衡問題的轉作作物名單。中寮曾是柑橘王國,曾種植柑橘的農民多,技術與經驗也豐富,廖坤雄就選擇了新興柑橘——珍珠柑轉作。

為什麼選擇珍珠柑?廖坤雄解釋:「因為以前種過柳丁,柑橘至少在技術上不陌生,很快就能上手。」另外,也考量到海拔、日照等條件適地適種,再加上近幾年小果柑橘類深受消費者青睞,南投地區農會亦協助當地農民極力推廣珍珠柑,市場價格更是水漲船高。

採訪當日廖坤雄的果園正逢採收,工人們忙得不可開交,每棵柑樹都結實累累。他說明,果樹類作物從種下小苗開始,直到有穩定量產、可以收成,大約需要3至4年的等待,而這片果園轉作至今已邁入第5個年頭,一棵柑樹有200斤以上產量的成果。廖坤雄結束檳榔綠金,歡喜迎來柑橘市場的新星。

農村勞力是廢園轉作的成功關鍵

根據農糧署農情報告資訊網統計顯示,2008年南投縣中寮鄉檳榔園種植面積約有2,900公頃,從農委會宣導檳榔園轉作至今,大約減少了500公頃。期間申請廢園轉作,並確認核定的案件數達850件左右,鄭琨民說明,廢園轉作是一個長遠的過程,就這2年來的勘查經驗,不敢說轉作的成功率有百分之百,但目前鄉內參與轉作的農民,全都符合規範。談及轉作成功的關鍵,廖坤雄以過來人的經驗分享:「以前種檳榔根本不太需要自己動手,它就可以長得很好。轉作後的前3年真的是像顧小孩一樣,畢竟小苗生命力脆弱,技術要自己摸索、也要體力,還好我這邊地比較平,兒子也來做,人工、機械都很順,轉作效果就比較好。」

檳榔廢園轉作是一項需要持續投入勞力的活,在農村人口老化的困境下,鄭琨民也觀察到,近年在政府鼓勵青農返鄉、低利借貸的政策下,中寮鄉不單青農增加,許多準退休的外地人也都紛紛來買地廢園,投入生態、友善的轉作。他建議,檳榔廢園和轉作,都要先做好「長期投入密集勞力」的心理準備,並且事先評估現有設備、資金、人力和後續行銷等條件,在栽種技術上,也需要更多貼合實作的學習,如此一來,才能提高轉作效率,也較具市場競爭力。

廖坤雄(左圖)和兒子(右圖)一同投入珍珠柑的轉作。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1年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