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莢、甜豆筴不合格率逾9成 消基會:凸顯進口食材把關漏洞

消基會抽檢豌豆莢及甜豆筴農藥殘留不合格率均超過9成。(攝影/記者游昇俯)

消基會抽驗高麗菜、玉米及豌豆莢、甜豆筴等4種蔬菜農藥殘留,豌豆莢及甜豆筴不合格率均超過9成,檢驗結果顯示,豌豆莢等豆菜類不僅使用多種農藥,還檢出多種不得使用農藥,食品安全堪慮。消基會抽樣時間為去年10月間,當時並非國產豆菜類產季,疑似是進口產品出包,消基會呼籲政府建立邊境檢驗機制,將相關檢驗資訊整合入食品雲,供消費者查詢。

消基會去年10月間於六都傳統早市、黃昏市場、量販店與超市等販售通路,抽檢高麗菜、玉米、豌豆莢及甜豆筴等4種蔬菜,各取樣18件、總計72件樣品,進行380項農藥與二硫代胺基甲酸鹽農藥檢測。檢驗結果,高麗菜不符殘留規定1件、玉米2件,但豌豆莢有17件不符規定,不合格率94.4%,甜豆筴則全數不合格,不合格率高達100%。

《消費者報導》雜誌發行人胡峰賓表示,農藥長期累積影響人體生理組織,有致癌風險,降低人體免疫力,特別豆菜類是連續性採收農作物,歷年來均是農藥殘留檢測不合格率較高的品項,消基會檢測豌豆莢不合格率2013年67%、2019年87.5%、2020年94.4%,不合格率一直在上升;甜豆筴不合格率去年及今年均是100%。他並說,這次檢驗有一件豌豆莢驗到24項農藥,11項藥殘不符規定,有1項不得檢出農藥,凸顯用藥問題嚴重。

消基會將這次檢驗結果與農委會討論,農委會指出,檢驗殘留農藥品項芬克座、達克利在國內已無生產且無有效許可證,且國內豌豆莢等豆菜播種期在9月下旬至11月中旬、盛產期為12月至翌年3月。消基會推估10月抽樣不合格樣品可能是進口產品,須待進一步溯源追蹤。

消基會檢驗長凌永健指出,不合格豆菜中有檢驗出多種農藥殘留情形,栽培成本不低,衡量應非國內;但在這次抽檢中,只有於量販店購買的豌豆莢1件及甜豆筴1件標示產地為越南,其餘皆無產地標示,消基會也未能從食品雲取得進口農產品邊境抽驗相關資料,凸顯這類進口產品恐成食安把關漏網之魚,呼籲衛福部盡快擴充食品雲功能,讓消費者可查詢得到相關資料。

消基會董事長黃怡騰表示,此次檢驗高麗菜、玉米合格率高,要不吝給國內農民掌聲,但豌豆莢等豆菜類可冷藏很久,進口貨在市面上與國產混賣消費者也無法辨別,呼籲政府在1月豆菜產季時盡快再抽驗一次,讓國人在農曆年前可以吃得安心。

衛福部食藥署則發布新聞稿指出,豆菜類(含豌豆)是歷年監測的高風險加強抽驗品項,2020年1至11月抽驗豌豆計143件,其中20件不合格,不合格率14%。針對消基會這次公布不合格案件,食藥署已責成地方政府衛生局進行抽驗調查,若檢驗不合格者將追查來源並依法辦理。

市售蔬果檢出殘留農藥超過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可依《食安法》處6萬元以上、2億元以下罰鍰,若為可溯源國產農產品則移請農政機關進行源頭管理;若溯源過程業者拒不提供或提供資料不實,則可處3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罰鍰。

消基會董事長黃怡騰(中)表示,豌豆莢等豆菜類可冷藏很久,進口貨在市面上與國產混賣消費者恐無法辨別。(攝影/記者游昇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