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旅社洗淨鉛華,傳唱溫泉鄉的素樸底蘊

文字/廖詠恩 攝影/王志元

拖著行李,在溫泉路的巷弄間左拐右彎,好不容易找到亮著暖黃燈光、印著Solo Singer Hotel的招牌燈箱,一進門,映入眼簾的卻是「賓城旅社」四個立體手寫字招牌——國際與在地、現在與過去在此交會,歡迎來到北投。

「我們第一次來也是三過旅館門而不入,繞了好幾次還是找不到。」Solo Singer Hotel創辦團隊成員馬永欣回憶,八年前他們在朋友的牽線下,找上賓城旅社的老闆娘,商討頂讓事宜,「旅館小小舊舊的,暗暗的角落中,一位氣質出眾的女士站起來,對我們深深鞠躬。」賓城旅社成立於六十多年前,正巧迎上北投的黃金年代。北投的流金歲月始於日治時期,到了1970年代的全盛期,全區約有七十多間旅館,飄蕩在空氣中的除了青磺溫泉的刺鼻氣味,還有濃濃的脂粉味。

從溫泉鄉到溫柔鄉

1956年「女侍應生住宿戶聯誼會」成立,北投的色情產業合法化,泡湯、吃酒家菜伴那卡西,投入小姐懷抱纏綿一晚,是彼時來訪北投的經典行程。

「賓城旅社就是以這樣的服務起家,它是我所知道少數幾間沒有溫泉的旅社,在北投算是滿特別的。」文史工作者楊燁曾住在溫泉路上,「我家後面就是『貓仔間』,北投人把小姐叫作『貓仔』,貓仔間就是她們休息的地方。」附近美容院林立,供妓女打理儀容;也有數間販售舶來品的委託行,讓尋芳客選購禮物。

1967年,《時代雜誌》刊文介紹北投風化區,配上一張美國大兵與兩名妓女一同入浴的照片,讓北投溫柔鄉的名號登時揚名國際,一輛輛遊覽車開進北投,上頭滿載慕名而來的外國旅客。

性產業雖然為北投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但政府認為有損臺灣形象,於1979年廢止侍應生制度,妓女走了,旅客也不再來,1997年的一項研究記載,北投的溫泉旅館只剩下17間。部分業者將色情服務轉為地下化,賓城旅社靠著熟門熟路的在地「休息客」,持續營業到21世紀。

秉持著老屋精神的保留式修建

馬永欣與夥伴接手賓城旅社後,雇了一批工班師傅,他們拆掉天花板的矽酸鈣板,拉高原本逼仄的空間,更意外地讓木結構屋頂重現天日——連前代經營者都沒看過!先前旅社的生意太好,根本勻不出時間撤掉舊壁紙,就直接往上疊加新壁紙,撕掉一層又一層的壁紙後,眾人才發現牆面上竟漆有設計繁複的圖樣,後來被沿用為Solo Singer Hotel的標誌。

褪去花花綠綠的舊衣,牆面敷上素淨的水泥,並嵌入藺草,打造出宛如手工紙般的質感。北投曾經盛產藺草,據說在溫泉水的加持之下,北投藺草的質地格外堅韌,在日治時期是製作草繩、草蓆、榻榻米的最佳素材。

以藺草妝點牆壁沒有想像中簡單,「聽說那時藺草不是貼不上去,就是直接陷進去,有一個老師傅想到在水泥裡加黑糖,才會有黏性,後來效果真的不錯。」Solo Singer Hotel管家Kim說,對於習慣全拆重建、講求效率的工班師傅來說,這些挑戰很令人抓狂,但是看到藝術品般精緻的成果,成就感油然而生。

拆除裝潢,賓城旅社原本的四導水屋頂意外現身,以前多半在大戶人家、廟宇才看得到,工法繁複,已經很難找到懂得修復的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