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服務給付】農民保護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 政府明年開始付「生態薪水」

林務局明年起全面推動生態服務給付,保護石虎、草鴞、水獺與水雉等4種「瀕危物種」。(圖片提供/特生中心)

農民以友善耕作方式維護石虎、水雉等瀕危物種棲息環境,讓農地生態恢復永續循環,但農民作物收成卻可能因友善耕作而減損,農委會林務局今(22)日公布「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推動方案」,明年元旦起上路實施,將由政府給付「生態薪水」給友善生產者與在地居民,作為農民維護生態公益價值的報酬。首年實施面積預估逾2,000公頃,經費投入約2億元左右。

臺灣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但除了國有林受到完整保護,臺灣海拔1千公尺以下淺山平原地區,有55%保育類野生動物、64%臺灣植物紅皮書登錄重要物種,卻持續受到開發壓力及農業活動的影響。林務局因此在過去推動保育獎勵、生態勞務給付等方案基礎上,綜整推出生態服務給付方案,給付對象包括石虎、草鴞、水獺與水雉等4種「瀕危物種」,以及水田、水梯田、陸上魚塭、私有保安林等4種「重要棲地」兩大類,兩大類給付不重覆核發。

臺灣生態服務給付政策推動歷程。(圖片提供/農委會)

瀕危物種生態服務給付針對0.1公頃以上面積單一土地,實施不用除草劑、毒鼠藥等友善農作,每公頃核發最高2萬元農地友善獎勵金,農民協助架設自動相機監測石虎出沒,拍攝到石虎影像者再核發1萬元農地生態獎勵金,每年可申請一次。

此外,針對石虎、水獺入侵放養家禽場域、危害水塘農民主動通報,發現水雉繁殖巢位通報,另給予3千元到1萬元的自主通報給付;社區組織巡守隊執行自主巡護、棲地監測,另有最高6萬及5萬元的巡護監測給付。給付可依據農民實際作為疊加補償。

瀕危物種生態服務給付實施地區。(圖片提供/農委會)

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也以0.1公頃以上面積單一土地為給付對象,農友配合以友善方式進行農地管理,即可領取最高每公頃3萬元棲地維護獎勵,若再配合強化棲地營造、達成棲地成效,還可各別加發每案最高1萬元獎勵。

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教授洪鴻智指出,生態服務給付政策是「臺灣邁向生態保育大國重要的一塊」,相關政策國際上推動已久,但國內生態給付特別注重關鍵的瀕危物種,且鼓勵農民參與,可說是比國際更先進的推動作為。

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實施地區。(圖片提供/農委會)

「不用化學農藥、肥料,菱角田不只有『菱角鳥』(水雉),還吸引來許多水系鳥類」,保護水雉、友善耕作菱角田的綠寶田生態農場主人林丙火表示,用有機肥肥分不比化肥,但菱角田蓄水吸引候鳥前來,候鳥就地排泄也等於幫他下肥,又能讓農地達到生態平衡。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農業不只有生產功能,其維護生態環境、文化、糧食安全的貢獻逾2兆元,遠超過農業產值5千億元,生態環境給付可維護生態多功能,值得消費者支持;過去臺灣在加入WTO前、民國83年至92年種植水稻登記有案的30多萬公頃基期年農地,才能參與對地綠色環境給付措施,明年農委會將評估取消基期年,讓所有農地享有對地綠色環境給付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