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肥培特輯4】韭菜有機栽培的肥培管理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針對韭菜進行有機肥培試驗。

文.圖/倪禮豐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

在平畦栽培、行株距為30×30公分的條件下,可選擇高氮(約5%)的有機質肥料為主要營養源,施用時機除了基肥是在耕作前混入土中之外,其餘皆以撒施為主。

種植有機韭菜 肥培技術可行

吉安鄉的韭菜過去習慣深溝高畦栽培,並在溝中敷蓋大量木屑,藉以增加韭白長度提高的品質。但近年來人力成本上升,越來越多排水良好的田區都改採平畦栽培,節省築畦和敷蓋木屑的人力。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花蓮場)自2016年起,針對吉安鄉的韭菜施肥習慣進行訪查,並設計一系列的肥料試驗,重新擬訂施肥推薦量給農友。試驗發現,吉安鄉一般肥力、使用化肥的農地,韭菜施肥的推薦量為320-80-120(公斤/公頃/穫),收穫間距由60~75天縮短到42~60天,相較施肥手冊的推薦量,此施肥量倍增有餘。其中氮肥量可依氣候調整,而鉀肥量仍有下修空間。

2019年花蓮場進一步挑戰韭菜的有機肥培技術,以先前合理化施肥試驗結果為基礎,以三個級距的氮素肥培(320公斤/公頃、480公斤/公頃、640公斤/公頃)試驗,選用觀察的資材有蓖麻粕及市售的5-3-2有機質肥料;每次收穫間隔為6週,在基肥、每次收穫後,以及收獲後每21天施用有機質肥料,連續試驗18個月。結果顯示,當有機質肥料施用量到達化肥推薦氮素施用量的2倍時,韭菜產量都可以超過化肥對照的韭菜產量。由此可知,有機肥培管理韭菜是可行的技術,因此本文將根據上述試驗的結果,將韭菜的有機肥培的技術介紹給農友參考。

有機資材的選擇和施用

目前市面上有許多不同種類的有機質肥料,也有許多農民會自製肥料,因為成分、原料和製程都不相同,使得各產品的特性有極大差異。屬於葉菜類的韭菜,其產量與氮素的供應量成正比,因此,在選擇資材時,應以氮素肥效較快的資材為主,例如大豆粕、菜仔粕等。本試驗所選用的2種肥料,一種是植物渣粕類的蓖麻粕,另一種是混合有機質肥料,但也是以植物渣粕為主原料製成。由於蓖麻粕價格低、肥效快,其中含有的蓖麻毒素可以防治病蟲害,故為農民所愛用。只是蓖麻毒素有造成其他非標的生物傷害的疑慮,甚至使操作者身體不適,近年來學者專家們在考慮限制使用量。

韭菜有機栽培肥培的試驗期間在2019年3月至9月,包括了不施肥處理(代號BK)、化肥對照處理(320公斤氮/公頃,代號CK)、蓖麻粕處理(代號C)及市售5-3-2有機質肥料(代號F);而兩種有機質肥料處理,三種級距的氮素用量(320公斤/公頃、480公斤/公頃、640公斤/公頃),在表一和表二中的代號分別為C1、C2、C3及F1、F2、F3。初步結果可以觀察到,表一中,施用蓖麻粕640公斤氮/公頃(C3),一年8期累計的產量為210噸/公頃;表二中,市售5-3-2有機質肥料,以施用640公斤氮/公頃(F3)的產量最高,為195噸/公頃。兩者皆較化肥對照處理(320公斤氮/公頃)的179噸/公頃來得高。

韭菜的產量,實際上是隨著季節更迭而變化(表三),在有機質施肥和化學施肥上,皆有差異之處。氣溫高的季節可能因為有機質分解較快速,比氣溫低時釋出更多氮素供植株吸收,故施用有機質肥料的產量,有比化肥對照者高的趨勢;反之,氣溫低時化學氮肥直接溶於水的特性成為優勢,則拉近了與有機質肥料處理間的產量差距。

針對有機資材的施用,其分解和養分釋放與環境條件(如溫度、水分、通氣性等)息息相關。因此,追肥的施用量與時間間隔,也應該視環境變化而適度調整。例如,夏季氣溫高、有機質分解快速,就該適度縮短施肥時間間距,並降低每次的施用量,避免氮素在短時間內大量釋出,導致植物來不及吸收而造成浪費,甚至可能造成肥傷,得不償失。

韭菜有機肥培小撇步!

在平畦栽培、行株距為30×30公分的條件下,可選擇高氮(約5%)的有機質肥料為主要營養源,施用時機除了基肥是在耕作前混入土中之外,其餘皆以撒施為主。約間隔3週後可撒施相當於氮素240~320公斤/公頃的有機肥料於株間,作為追肥;並於每次收穫後,立即撒施等量肥料,即二次收穫間相隔約6週,施用相當於氮素480~640公斤/公頃的有機肥料總量。肥料施用量和時機,除了參考上述內容之外,也需要視各地土質、天氣、季節與實際作物生長情形進行調整,並可選擇數種交替使用,以發揮各種資材的優點,栽培出最佳優質的有機韭菜。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0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