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吉仲揭豬肉消費量大減真相 雞肉產地標示才是重點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呼籲衛福部支持熟食雞肉要做產地標示、冷凍冷藏雞肉要做屠宰日期標示。(攝影/記者陳儷方)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7日至立法院經濟委員會針對開放萊豬進口政策進行專題報告,明年開放萊豬進口後,所有豬肉料理及產品都須標示豬肉原料產地,農委會也推出「臺灣豬」標章,方便消費者依產地標示做選擇,不過,陳吉仲認為,比起豬肉,雞肉料理熟食的產地標示更重要,因為國人的雞肉消費量逐年增加,他呼籲衛福部支持熟食雞肉要做產地標示、冷凍冷藏雞肉要做屠宰日期標示。

根據農委會書面報告,2002年雞肉開放進口時,每人每年雞肉消費量27.6公斤,至2015年消費量突破30公斤,並一路增加至2019年已達35.6公斤,且據中華民國養雞協會的數據,2020年統計至9月止,進口雞肉(白肉雞)的數量首度超越國產雞肉(白肉雞)。

每人每年雞肉消費量呈成長趨勢。(圖表提供/農委會)

進口雞肉主要來源就是美國,陳吉仲表示,美國人只吃雞胸肉,雞腿及雞翅外銷到臺灣來,如果要保護國產雞肉,就該標示熟食雞肉產地,且他們從歷年消費量數據變動發現,雞肉對豬肉具有替代性,「雞肉吃多了,豬肉就少吃」,「要保護臺灣豬,也要保護臺灣雞」,希望大家一起努力讓白肉雞的進口量減少。不過,熟食雞肉產地標示的權責在衛福部,雖然養雞協會不斷向衛福部要求標示熟食雞肉產地,但未獲正面回應。

陳吉仲同時表示,進口冷凍雞肉屠宰日期標示其實更重要,權責同樣是在衛福部,因為進口雞肉與國產雞肉從屠宰到上市的時間,差異很大,防檢局在邊境檢查時可以看到冷凍進口雞肉的屠宰日期,農委會曾經要求冷凍進口雞肉要標屠宰日期,他們盤點後發現,屠宰日期有6個月以內的,也有6個月至1年,甚至還有1年半以上的,國內白肉雞業者只要求一個公平,希望進口雞肉的屠宰日期要清楚標示,國產白肉雞就能獲得保護。

雞腿便當是常見便當口味,想知道雞腿是進口雞?還是國產雞嗎?(攝影/記者陳儷方)

衛福部曾經試辦雞肉屠宰日期標示,但賣場卻反應造成反效果,農委會畜牧處長張經緯指出,賣場消費者看到2天前或2周前屠宰的雞肉,反而不敢買,賣場認為標示屠宰日期後,反而讓雞肉的銷售量下降。

進口雞肉只有骨腿或雞翅等特定部位,要求雞肉進口商標示屠宰日期時遇到一些困難,張經緯解釋,分切屠體後取得骨腿或雞翅才裝箱,因為還要挑規格,同一箱中的骨腿或雞翅,屠宰日期可能不同,標示屠宰日期有困難,不過,養雞協會還是希望可以標示屠宰日期,並且標示熟食雞肉的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