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疫情波及鵝產地價跌2成 改推即食料理轉攻宅經濟

料理鵝肉門檻較高,食品廠最近推出即食產品,覆熱即可食用,搶攻宅經濟。(攝影/陳儷方)

國內5年前發生禽流感疫情,鵝場幾乎全數撲殺清場,肉鵝產業受創嚴重,如今肉鵝復養有成,卻遭逢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毛鵝1台斤產地價從年初66元一路下探至52元,鵝肉消費力大削弱主要原因在於鵝肉並非一般人可以料理,須到餐廳或鵝肉攤才吃得到,鵝肉消費量因此深受疫情影響,養鵝協會與業者合作,推出鵝肉丸、鵝肉水餃、鵝肉飯等加工食品及即食料理,直接訴求消費者在家就能吃大啖鵝肉,搶攻宅經濟。

104年國內爆發大規模禽流感疫情,造成家禽產業嚴重損失,尤以肉鵝產業為最,撲殺7百場,原本每周10萬隻的屠宰量一路下滑,至105年2月,每周肉鵝屠宰量僅剩1萬5千隻,毛鵝產地價長時間維持每台斤95元的水準。為了防疫,鵝場復養的條件趨於嚴格,畜牧處家禽生產科技正周宜靜表示,目前肉鵝復養率大約5成,飼養量還在復元中。

禽流感疫情前肉鵝在養量約5百萬隻,現在約3百萬隻,飼養規模比以前小很多,但毛鵝卻沒有因此而更有行情,周宜靜解釋,最大的原因就是「鵝肉的市場被搶走了」,因為鵝肉太貴又不好買,消費者改吃鴨肉或雞肉替代,產業界現在的重要任務,就是把鵝肉消費量找回來,有市場才會有行情。

中華民國養鵝協會理事長蔡瑞堂表示,今年COVID-19疫情發生前,毛鵝產地價每台斤66元,但疫情爆發後,外食人口減少、外國觀光客歸零,導致大鵝出現滯銷,不僅飼養期從80天延長至90天,還累積凍存30萬隻屠體,是正常凍存量的10倍。蔡瑞堂說,最近1、2個月產地小鵝的數量比較少,希望利用小鵝數量較少的時機,趕緊推銷鵝肉,後續供需才能取得平衡。

各種鵝肉餐點並非家庭手藝可以駕馭,要吃鵝肉得找餐廳或鵝肉攤,但因疫情,消費者外食意願受到影響,鵝肉消費力道因此不振。中央畜產會執行長王忠恕說,「鵝肉不是家庭料理,有很高的料理門檻,限制了鵝肉的多元發展」,但這次因肺炎疫情,加上加工技術的優化,讓鵝肉料理有機會搭上電商潮流,搶攻宅經濟市場。

養鵝協會與鵝肉餐廳、食品加工廠合作,開發各種鵝肉料理,例如鵝肉丸、鵝肉餛飩、鵝肉水餃、鵝油薯條、加熱即食的鵝肉飯等等,養鵝協會官方粉專「鵝樂。好食趣」10月起將不定期推出「鵝肉即煮即食產品」優惠方案;同時,第3屆全臺好吃鵝肉飯比賽也將開跑,邀請網友投票選出冠軍鵝肉飯。

鵝肉加工製成鵝肉丸與鵝肉餛飩,提高消費者食用鵝肉量。(攝影/陳儷方)

今晚想來個鵝肉飯?料理包覆熱快速上桌。(攝影/陳儷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