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事旅行家】開菲祖的豆花擔子

黎剎拿手術刀也拿筆,他的文學創作啟發並引領革命。

黎剎拿手術刀也拿筆,他的文學創作啟發並引領革命。

文字.攝影/張健芳

黎刹(Rizal)是19世紀末被西班牙殖民政府槍斃的烈士,年僅36歲,他死後菲律賓革命風起雲湧,今日全國各地都有以黎剎命名的公園、道路、廣場、學校、社區中心,幾乎像臺灣的中山或中正一樣普遍,甚至還有國定紀念日。

「tahohohohoho……」一早我坐在黎剎公園聽一個大叔拉長了音吆喝,挑著扁擔緩緩走過,左右各擔著一個亮閃閃的大錫桶,他的叫賣聲吸引了幾個媽媽帶著孩子圍了上去。

大叔放下扁擔,開了錫桶,手腳俐落地搖了幾杓,不一會兒,每個人笑意盈盈地捧著一個小塑膠杯喝著。「什麼是taho?」我一時好奇,湊上前去。赫然發現taho好眼熟!怎麼看都像豆花!

大叔一邊錫桶裝白豆花,另一邊錫桶裝黑糖水,一杯20菲幣,杯狀的蛋白質,液態的糖分,就地溫熱喝,是最理想快速的早餐。

他們竟然也加一顆顆的粉圓!

豆花營養便宜,是非常受歡迎的街頭食物,人人從小吃到大。對很多赴國外工作的菲律賓人來說,豆花是懷念的家鄉味,充滿童年回憶,一回國就要來上一杯。

入口滑順的豆花,更成為身心不適、情緒低落時的慰藉食物,再怎麼缺乏胃口也喝得下。

豆花是理想的生意模式,操作單純,備料固定,原料只需要黃豆、糖以及粉圓,頂多天熱再加上冰塊。攤販通常凌晨磨黃豆熬糖水,一早開工當早餐賣,一路賣到下午晚上當點心宵夜的也不少。

這種挑擔叫賣的景象充滿古風,我在臺灣只看過泛黃的老照片,taho就是閩南語「豆腐」的轉音,由漢人移民跨海帶來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等東南亞各國都有類似的食物。

PROFILE

張健芳 政大新聞系畢業,科班出身的故事人。國際領隊、英日文導遊,旅行重度上癮。自學中的廚子,一鑽進菜市場就不想回家。帶著業餘社會學家的眼光,臥底異國餐桌,手寫食物的故事,咀嚼生命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