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草做保健產品有譜 臺中農改場栽培技術技轉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昭和草栽培及採後處理技術,可解決生技業保健產品原料來源供應問題。圖為昭和草田間栽培情形。(圖片提供/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昭和草是臺灣常見野菜,不僅可供料理食用,其含有糖脂質dLGG等機能性成分,還可供機能性保健食品、藥品開發應用,是新興保健作物。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現已建立昭和草栽培及採後處理技術,將野生植物變成可穩定生產的保健作物,每分地收成達1至1.2公噸,可供產業界技轉應用,解決保健產業缺乏穩定原料來源的問題。

昭和草是臺灣原住民族常用野菜之一,由於口感與茼蒿類似,又有山茼蒿、野茼蒿之稱;因其含有糖脂質dLGG等機能性成分,中央研究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已開發出利用其製作護肝、抑制黑色素腫瘤保健食品及藥品的技術。昭和草適應力強,野生環境隨處可見,但真正要提供產業應用,單靠人力到野外採集不符經濟效益,臺中農改場因此開發昭和草栽培及採後處理技術,盼將野生植物轉變為可規模化生產的栽培作物。

昭和草是適合秋冬春季涼溫氣候栽培的作物,臺中農改場所開發之栽培技術,包括種苗繁殖、作物栽培及採後處理,栽培昭和草從幼苗至可採收約需4個月,業者可安排產期於每年10月至翌年5月進行生產,或是利用稻田冬季裡作來栽培。

臺中農改場作物改良課長陳裕星表示,此栽培技術可生產確保一定機能性成分含量之昭和草,且產量穩定、每分地約1至1.2公噸,提供業界穩定原料來源;並且,由於昭和草水分含量多,採收後容易腐敗、發酵,使其機能性成分遭到分解,臺中場也建立採後處理技術,可快速處理大量的昭和草收穫。

中研院利用昭和草開發機能性保健食品、藥品的技術早於105年技轉生技、製藥業者,但遲遲沒有產品問世,癥結即在生產端無法穩定供應原料。陳裕星說,臺中場雖在106年就已建立昭和草栽培及採後處理技術,但直到去年確定業者有技轉意願,今年才首度公告技轉,目前已有生技業者對此技術表示興趣。

昭和草幼苗。(圖片提供/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延伸閱讀】

生活就在你身邊 荒地中的昭和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