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鮑菇分級免人力 AI選別準確率9成以上

杏鮑菇採收下來後需要靠人力切削,再分級包裝。虎科大團隊建立分級辨識系統,準確率可達9成,若再連結包裝機,可望省下不少人力成本。圖片僅供示意。(圖片提供/農業試驗所)

杏鮑菇是國內大宗菇蕈品種,年產量可超過2萬公噸,長期仰賴人力採收、切削與分級包裝;不過,去年農業試驗所與虎尾科技大學團隊合作,導入AI深度學習方法開發辨識與分類的技術,現已有初步成果,系統的等級辨識成功率可達93.18%,未來只要業者有需求就能協助開發機器。

國內杏鮑菇普遍栽種於太空包中,待長到一定大小後,就要人工切削,依照個別通路需求分級、再包裝。虎尾科大教授周榮源觀察,整個流程至少要花到4至5個人力,因此若能導入自動分級技術且串連包裝機器的話,長期下來能省下不少人力成本。

要讓機器代勞,就必須先讓分級系統知道菇農分級的流程與標準,周榮源表示,菇農通常是依照菇柄、菇摺及菇傘大小進行分級,首先要收集非常多杏鮑菇的照片讓系統掌握辨識的區域,接著就要一筆筆輸入菇農對該張照片裡杏鮑菇的分級,如此一來分級系統才能學習到菇農辨識菇體的標準。

研究團隊將菇拍照後,依照業者的分級方式標示照片,讓系統「學習」標志出正確的等級。(圖片提供/周榮源)

看起來系統學習過程雖然簡單,但就「難在照片裡的菇到底是哪一等級。」周榮源說,因杏鮑菇不像工業化的標準商品,大小是固定的,可能不同業者分類的級別也不一樣,因此若要增加這個系統的適用範圍,最好是收集越多照片和農民的分級意見,讓系統可以歸納出一個普遍性的規則,未來應用時要增加分類級別也沒問題。不過,現階段團隊是以4個級別進行開發,等級辨識的準確率已能達到93.18%。

周榮源也說,這項分類系統是藉由鏡頭拍攝杏鮑菇的大小進行分級,因此光源照射杏鮑菇的角度可能會影響系統辨識的範圍,導致分級錯誤,需要特別注意。

只要杏鮑菇至於取相的鏡頭下,系統就能依照過去累積的資料判斷菇是何種等級,準確率超過9成。(圖片提供/周榮源)

雖然分級系統已開發完成,但尚未實際應用在產業界,周榮源坦言,自動分級只是取代生產鏈的一項任務,最好是能連結包裝機,才算是完整解決問題。不過,他也說,已突破相對困難的分級技術,後續就看業者評估有無需求,團隊可協助開發分級到包裝的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