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供/麥浩斯 文/安心巧廚
臺灣漁業生產可以分為5大項目:遠洋漁業、近海漁業、沿岸漁業、內陸漁撈以及養殖業,其中養殖漁業106年產值為338億元,佔全體漁業產值40%。目前我國養殖漁業以虱目魚為最大宗(佔全體養殖量55%),其次為吳郭魚類(佔全體養殖量26%)、石斑魚類(佔全體養殖量12%)及鱸魚類(佔全體養殖量7%)。
對比位處熱帶的東南亞,臺灣橫跨熱帶、亞熱帶及溫帶,適合養殖多元魚種,且養殖漁業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分工明確且細膩,從種源、養殖、加工到出口均有完整產業鏈。
我國養殖業者的觀念與日更新,創新不斷,原引進臺灣之吳郭魚為東南亞品系(慈鯛科魚種),經過歷年持續引進新種吳郭魚並配種改良,輔以飼養管理、飼料產品調整,現行臺灣吳郭魚已具備體型大、成長迅速且肉質細緻肥美,帶有甘甜味。約2002年起,臺灣吳郭魚以新名字──臺灣鯛,用於內銷及外銷日本,在歐美地區以Taiwan Tilapia之名販售,深具經濟價值,擺脫以往吳郭魚低價的印象。
佔養殖比例大宗的虱目魚,過去因池內環境不理想而引起藻菌類繁殖導致肉質土味,養殖業者隨時間細心調整,搭配飼養管理提升、改善飼養環境,虱目魚的甜美肉質才能呈現於消費者口中。具備以上經驗及產業特色,我國養殖漁業相較東南亞而言,為相對成熟也穩定的市場。
吳郭魚(臺灣鯛)
屬於廣鹽性魚種,能適應不同環境生長,可在淡水或鹹水環境養殖,亦有野生吳郭魚。鹹水養殖的吳郭魚,肉質結實帶油脂,深受饕客喜愛。許多人以為鹹水吳郭魚的個頭小、體色黑,但吳郭魚有上千個品種,光靠外觀無法準確知道是鹹水或淡水養殖,僅能靠烹調後食用的口感來判斷。
為了避免早熟,多產小型苗,人工育種並採單性養殖,因地區季節需求,衍伸出種苗分段養殖,即種苗交給養殖戶培育出200尾斤、100尾斤、50尾斤、20尾斤等不同大小,再交第3棒養成,透過分段高效率飼養,可在6個月上市。
吳郭魚 基本資料
產地:主要在雲林、臺南、嘉義的魚塭與桃園的湖埤。
重量:為外銷量最大宗的魚種,內銷600克以下、外銷800克以上。
虱目魚
屬熱帶魚種,為配合產季調節,也有繁殖場採購進口魚苗,育成不同尺寸給養殖戶,加上有宜蘭、嘉義、高雄、屏東等地可以調節產季,使得虱目魚亦是全年都可供貨的大宗魚類。臺南飼養可分越冬與不越冬,不越冬者會在夏天放苗,養到年底採收;而越冬魚苗會在8、9月下苗,至來年春天生長,夏季採收。
虱目魚
基本資料
產地:主要在臺南。
重量:需2至斤半才能取肚。
午仔魚
必須海水養殖,種魚有海捕與塭培產卵兩種方式,但為了避免運輸影響午仔魚的活存率,飼養至6分魚苗即可販售,大多飼養到10∼12個月上市,也是全年都可以養殖供應的魚類。
午仔魚 基本資料
產地:屏東、高雄的永安與彌陀。
重量:2~4尾/斤可上市,近來也有6尾/斤的產品。
鱸魚
種苗品種來自臺灣、泰國、新加坡、高雄以北區域。因冬季較冷,便會直接進口種苗來用。
通常從2吋苗大小開始培育,大約6個月可上市(本土與國外種苗在成長速度略有差異),因為有國外種苗調節季節,也是1年4季都可供應的魚類。
鱸魚 基本資料
產地:高雄、屏東,少數在臺南。
重量:傳統市場約1斤~1斤半,取肉外銷需5斤以上。
石斑魚
本地多年馴育的種魚主要可分:6分魚(體色呈半透明,亦稱白身苗)、2吋苗、5吋苗,飼養12個月可上市。石斑魚飼養透過分工良好的養殖模式、良好營養規格飼料設計與研發提高育成,形成全球完整產業鏈,全年都可以供應。
石斑魚 基本資料
產地:全省皆有養殖戶。
重量:約14兩以上,其他大體型品系可3~10斤,而龍膽石斑甚至可飼養至20斤以上。
【魚博士來解答】Q:水產也有藥物殘留問題嗎? Q:如何判斷冷凍蝦是否新鮮? Q:淡水養殖與海水養殖哪個比較好? Q:活蝦怎麼挑選比較鮮甜? Q:蝦仁該怎麼選購? Q:冷凍水產怎麼解凍? Q:水產如何保鮮? |
本文摘自麥浩斯《餐桌上的肉蛋魚:美味也是一種科學,究極好魚好肉的達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