瘡痂勿輕忽 紅龍果潰瘍病冬季防治效果好

紅龍果莖節潰瘍病病斑木栓化,狀似「結痂」,其實內藏製造病原菌孢子的產孢構造。(圖片提供/農業試驗所)

紅龍果潰瘍病是真菌性病害,好發於5至9月的雨季,其在植株莖節及果實均會產生病斑,因病斑後期會產生木栓化的「產孢構造」,常被農民誤以為是傷口「結痂」,不加以處理,農業試驗所提醒,產孢構造會製造傳播病害的孢子,應將罹病枝條修剪、移出果園,避免病害繼續傳播;每年11月至翌年3月的乾冷季節是潰瘍病病原菌最虛弱的時候,此時進行防治最有效率,可以大幅減輕雨季來臨時的發病率。

紅龍果夏季生長果實、冬季生長莖節,趁紅龍果莖節生長養護期防治潰瘍病,應從移除罹病莖節及施用防治藥劑雙管齊下。農試所助理研究員林筑蘋說,針對罹病紅龍果莖節,可以使用治療藥劑賽普護汰寧、得克利及非農藥防治資材4-4式波爾多液進行防治,配合移除病枝重複施用2至3次;但要注意,因4-4式波爾多液含有銅劑成分,一年中不應噴施超過5次,以避免汙染環境疑慮。她說,若此時紅龍果尚沒有症狀出現,則可選用預防藥劑甲基多保淨,以及預防兼治療藥劑的賽普護汰寧、得克利進行防治。

國內紅龍果產季在每年6月至10月,因潰瘍病喜歡高溫多濕環境,5月以後進入雨季便經常發生,潰瘍病病原菌容易隨雨水噴濺傳播,特別好發在幼嫩的果實及莖節上,染病部位會產生白色凹陷圓斑,病斑中間有小紅點,並且會逐漸隆起,莖節病斑周圍有黃色潰瘍,潰瘍蔓延便會造成嚴重腐敗;果實上的病斑則會擴大成褐色塊斑,影響賣相,病原菌入侵果實更會造成果肉黑心,使紅龍果喪失商品價值。罹病後期,病斑會則進一步木栓化、長出狀似結痂的產孢構造。

林筑蘋說,由於農民常以動物生理去想像潰瘍病的產孢構造,以為是「癒合」後的結痂,因此未進一步處理,實際上產孢構造會製造病原菌孢子,若不修剪移除,當雨季來臨,就會進一步傳播開來。她說,潰瘍病不可能自果園中根除,但臺灣每年11月至翌年3月中南部產區天氣乾冷,此時病原菌最虛弱,進行防治可以最有效率降低果園病原菌密度,讓雨季來臨時潰瘍病發生率降至最低。


紅龍果罹病莖節病斑周圍有黃色潰瘍,潰瘍蔓延便會造成嚴重腐敗。(圖片提供/農業試驗所)

紅龍果潰瘍病初期症狀。(圖片提供/農業試驗所)

潰瘍病病斑擴大成褐色塊斑,病斑進一步木栓化。(圖片提供/農業試驗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