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忘考】臺中公園 百年的時光印記

臺中公園日月湖

臺中公園日月湖引自綠川、旱溪的活水。

文、攝影/林劭璚

清代的臺灣沒有公園的概念,要說類似公園功能的空間,多半也是仕紳望族的專屬庭院,閒人勿進。1895年臺灣歸入日本統治之際,恰逢日人跟西方學習市區規劃,考慮到臺灣氣候炎熱潮濕,城市需要調節群眾的腹地,1896年,臺北縣知事橋口文藏向當時的總督樺山資紀建議改闢陸軍墓地為「圓山公園」── 這是臺灣第一個近代公園。

公園美化環境,亦隱含彰顯統治功績之意,所以之後的公園往往位於城市中心,跟著鐵路興建,例如嘉義公園、臺南公園、臺中公園。臺中公園於1903 年正式落成,是日本在臺灣設置的第四座市街地公園,1908年臺灣縱貫鐵路的 全通典禮即選在臺中公園舉行,為了迎接貴賓的到來,特地於湖中興築「湖心亭」。湖心亭為雙併式頂涼亭,造型優美,直到現在都是許多臺中人的共同回憶,在地的象徵符號之一。

翻看臺中老照片,不論日治或戰後,皆充滿湖心亭的影像:情侶雙雙對對在湖中划船,歷經不同政權的池亭悠悠立於水上,似是愛戀靠山的堅實背景。臺中公園划船的最早記錄為1927年的《臺灣日日新報》:業者與臺中市役所接洽,於5月1日營業,準備大小兩款船隻任遊客選擇,大船每半小時40錢,小船每半小時25錢。

1936年詩人高文淵寫臺中公園,形容湖邊的雅致:「小亭休憩爽吟情,一艇悠然水上行。閒話不知歸去晚,驚看樹外夕陽明。」講究現代化的日治時期, 「自由戀愛」是男男女女的嚮往與追求,公園環境清幽、交通便利,且入場不需消費,沒有時間限制;加上並非任何地點都能放鬆談情,在街道卿卿我我時常引來耳語、侮辱、挑釁、甚至毆打,臺中公園因此成為摩登男女的約會首選。

這亦顯示傳統觀念面臨挑戰,引爆新舊文化的衝突。臺中公園見證愛情,也反映出情感的複雜性,1922年《臺灣日日新報》一則標題為「美人的自殺未遂」的報導,敘述名為定森芳野的20歲日本女子,對做生意認識的男子產生情愫,卻不被家人認同,竟縱身跳入臺中公園的湖中,幸被趕緊前來的警察救起。

湖心亭
造型優美的湖心亭是臺中的重要地景。

PROFILE

林劭璚 第三個字音義同瓊,現為櫟舍文學主題餐廳副店長、麵包樹工作室負責人。2009年開始從事採訪編輯工作,曾出版《給親愛的你》攝影集、《青苔》刊物、《溪邊花生什麼樹》散文集。故鄉花蓮,住過臺北、嘉義、臺南漁光島,現居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