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 × 陳妍蓁 – 印尼料理中的文化密碼

文/柳琬玲 攝影/林韋言

印尼新移民陳妍蓁,出身於爪哇島上的農家;因工作關係締結姻緣,照顧家庭之餘,她一邊修大學學分,一邊 為印尼人作法院翻譯;還抽空開課分享印尼料理與文化、與南洋姊妹聚會;是一位臺灣媳婦,也是新移民文化大使。

位處熱帶的印度尼西亞,由一連串大小島嶼組成。這個多族群的香料國度,被譽為「赤道上的翡翠」,火山帶來的火山灰與熱帶雨林氣候, 造就肥沃的土地;它的食物也如同氣候般,熱烈而濃郁。

飄洋過海的異國風味

來到臺中的建國市場,近來有越來越多的印尼家鄉食材如翼豆、樹 薯嫩葉、沙羅等出現在這裡。其他常用香草如香檬葉、沙薑、辣椒、印尼羅勒,則與土人蔘、赤道櫻草、地瓜葉、馬齒莧等一起種在家庭小菜圃中,方便摘取。

陳妍蓁的院子裡,就栽種著來自南洋的香料植物沙薑,因為常常被挖去做分享,加上臺灣冬天寒冷少日照,葉片偏黃稀疏。陳妍蓁解釋:「葉子也可以吃,但我們只有用它的莖入菜,更香。」它聞起來香氣淡雅,並不辛辣;小小的葉片幾乎是蓋在土上。「我們印尼女生聊天開玩 笑的時候會說,我要在沙薑樹下自殺。」陳妍蓁邊說邊笑,原來是因為 沙薑樹植株十分矮小,類似臺灣說要撞豆腐自殺的笑話。

還有在東南亞常見的沙梨,「印尼話叫做 Kedondong,它本來就 是水果,只是我們在印尼長比較大顆,在臺灣就是小小的」。淋上陳妍蓁調好的醬汁,辣辣的酸甜滋味讓沙梨有如芒果青般的爽口。豆薯一般閩南人都當作蔬菜食用,在印尼視為清甜多汁的水果。只要夠新鮮,去皮切塊吃,脆口如水梨。

羅望果酸醬是發酵過的再製品,只要用熱水調開就可以入菜,有一點點發酵味,酸酸甜甜的,味道近似梅子。是印尼煮酸辣湯的必備品。陳妍蓁的薑黃茶,是把羅望果、椰子糖與薑黃一起用果汁機打碎,就成 了酸酸甜甜的保健飲品。

使用棕櫚糖與椰粉結合的椰子糖入菜,是印尼傳統。「我們料理、點心都會用椰子糖,它比較香。這跟臺灣的紅糖很像,但是味道不一 樣。」對小孩子來說,它也是零嘴,更是止辣聖品。「我小時候就是吃辣, 吃很辣,辣到都會流眼淚,就把那個椰子糖含著當糖。」


更多內容請見《鄉間小路》2018年0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