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古法的農村學校──深溝國小食農課

文/李盈瑩 攝影/簡熒芸

位於宜蘭員山的深溝國小,四周除了零星聚落,一眼望去盡是稻田,開闊的校園有老樹挺拔、有天然湧泉自地底冒出,外圍溝渠則有水生植物與魚蝦螺蚌暗藏其間。這座農村小學的孩子,從學齡前就開始接觸泥土抓蟲種菜,上小學後融合鄉土教育,一路銜接至中高年級的種稻學習。以育秧起始,晒穀為末,熟悉餐桌上的米菜從何而來。

學齡前的種菜初體驗 

深溝附幼的食農課程從 2013 年起跑,當時因多出一筆經費,校方決定用於灑水系統建設,校內菜園的雛形於此展開。由於學齡前的孩童氣力不夠,開墾的部分會號召家長前來翻耕,地整好後,學期初教師就讓家長各自帶孩 子去苗行,挑選適合當令時節的菜苗與種子,由孩童帶來學校。栽種前,老師會先在課堂上引導學童認識各種瓜類、茄科的幼苗,比如第一對子葉與本葉的樣貌差異,還有各種菜苗的葉形變化,隨後就讓孩童拿著小鏟子,把菜苗植入泥地,靜待茁壯。

為培養孩童的責任心,教師刻意將菜園上的植株平均分配給每個人照顧管轄,只見一個個小蘿蔔頭蹲在所屬的作物前,用一雙雙小手把初發的雜草除淨,一會誰找到了正在啃食葉片的紋白蝶幼蟲,放手上把玩一番;一會則是 小女生發現葉片上的小白紋毒蛾幼蟲,趕緊連著葉片放到一旁草叢。他們知曉青蟲跟馬陸可以玩一下、那些帶有鮮豔毛叢的蛾類幼蟲有毒 不能碰,也知道蝸牛身上有寄生蟲,摸到了一定要洗手。他們熟悉泥地,對蟲子興味盎然, 與此同時也懂得保護自己。

採訪當日,去年秋作栽植的青花菜正值採收期,陽光照耀下,小孩頂著紅蘋果般的臉頰,蹲在挺拔的青花菜前笑說:「它長好大噢,快要比我高了!」在老師的協助下,他們將一株株青花菜採收下來帶回家。數個月以來,每週兩次的課程,從移植、放肥料、除草、澆水、 用辣椒水驅蟲,一路走來得來不易的成果,似乎跟菜市場買回來的果菜不太一樣。

因為與作物產生情感連結,加上團體動力催化之下,原本孩童普遍害怕的幾種蔬果竟也解除魔咒,一回老師將全班種的青椒切片並沾佐梅子粉,大夥爭相吃食,從此就敢吃青椒了!

循序接軌的課程規劃

孩子在學齡前透過日常農事的經驗累積, 逐漸熟悉泥土的氣息,也懂得靜下心來觀察菜 園裡的草木與蟲。進到小學,低年級階段延續種菜課程,中高年級則開始種稻學習,校方安排四年級學生做秧床、育秧苗;五年級挑起種 稻大梁;六年級則負責販售收成的米,以籌措畢業旅行基金。

深溝國小2014年首度嘗試種稻課程,當時請來在地老農陳榮昌擔綱講師,但七十多歲的陳榮昌年事已高,且負責的田區占地廣大,因此次年起,同在深溝種稻的小農曾文昌便充當陳榮昌的貼身翻譯,將老人家一口道地的宜蘭腔,轉化成孩子足以理解的語言。再隔一年,曾文昌就獨立帶領學童種稻直至今日。

從插秧到收割,歷經完整流程的學生今年已升上六年級,負責的班導看著孩子成長,一路有苦有樂,像是3月初下田插秧容易遇上寒流,雙 腳得踏進冰冷的田水之中;7、8 月在豔陽下收割則炙熱逼人。但校方巧心設計畢業旅行基金的籌措活動,作為學生共同努力的目標,種稻因而有了動力。


更多內容請見《鄉間小路》2018年0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