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餐桌前的第一現場

東石魚市場的拍賣現場

東石魚市場的拍賣現場,買家緊跟著拍賣員,準備競標地上的白帶魚。

文字柳琬玲 攝影黃名毅

即使是冷冷的冬日,東石魚市場的承銷人張金國仍一如往常,早上9點就將漁獲拉到魚市場,準備展開一整天的賣魚工作。月初除了午仔以外,更多的是白帶魚及白腹仔,偶爾也會捕到較高級的海鱺、竹午、紅牙䱛、鮸魚等。

魚市場承銷人的職責,是協助漁船主將漁獲轉賣給魚販、餐廳等客戶,也會直接宅配給消費者。張金國是家中第二代承銷人,從12歲左右就跟著父親在東石魚市場做生意,對於工作相當老神在在,長期累積的經驗以及客戶網絡,讓他得到長久合作船老闆的信任。

除了每週一休市,張金國每天早上都會把當日市況更新在他經營的臉書粉絲專頁,好讓客戶掌握魚市動態,不會大老遠跑來卻無奈撲空。張金國說,東石漁港沒有大船,漁獲大多來自帶有引擎的傳統排筏,也有一些臺南、高雄前鎮等地魚販帶來的外地魚。

「憑感覺」的市場敏銳度

東石漁港的近海漁船,漁人從出海到回港,一次通常是11個小時左右。由於需配合潮汐作業,不論漁船在半夜或凌晨進港,張金國都要跟船東接手漁獲,先收進自己的冷凍庫,早上9點再帶到魚市場,依照魚的大小、損傷狀況、新鮮度等標準整理分類。

東石魚市場的拍賣從下午1點半開始,在那之前,客人如果看到屬意的漁獲,可以直接和承銷人議價購買。雖然議價是由承銷人出價,價位會高於拍賣,但可以搶先收購最新鮮的漁獲,不用和其他人競爭。因此,在張金國還在整理時,就有客人探頭探腦地問:「這是什麼魚?」「這怎麼賣?」

不但要邊理貨邊銷售,張金國還要聯繫客戶、市場通路,安排高價漁獲的最佳去處。如何知道到哪可以賣到最好的價格?張金國只笑答「憑感覺」,「我們做久知道這個魚的行情在哪裡、要怎樣買、哪裡需要這種魚。」東石魚市場的承銷人之間,也會就彼此的需求互通有無。議價、理貨與出貨,是承銷人早上的首要任務。還沒過中午,許多新鮮的漁獲就銷售一空。

屏氣凝神的拍賣現場

12點半左右,漁會人員會前來記錄魚種與重量。承銷人先把浸在冰水裡的魚拿出分成小堆,一堆一堆地秤重,讓漁會人員在標單寫上重量。之後承銷人按標單順序,把漁獲攤開在銷售廣場上準備拍賣。

此時尋貨人陸續聚集,穿梭拍賣場上看貨,好鎖定今日的掃貨目標,有些已經準備好大大小小的保麗龍箱。尋貨人以魚販居多,也有愛吃魚的老饕及餐廳老闆。

下午1點半哨聲響起,拍賣會開始了。買家屏氣凝神,緊緊跟著拍賣員,一聽到他們喊出自己願意競標的價格,便以眼神、手勢回應。買家像海中的魚群般在場中移動,走過之處,漁獲一掃而空,隨即又有尚待拍賣的魚補上。憑藉著一紙標單,整個魚市場的魚就這麼順暢的流向傳統市場,流入尋常人家的餐桌。

靠海吃飯的討海人生

早上的議價是由承銷人協調價格,買家可以少量購買,一斤兩斤都不成問題;下午拍賣則是以簍為單位喊賣,價高者得。承銷人因為是幫漁人代售,買賣的帳目必須一筆一筆記清楚,完售後的總額扣掉屬於承銷人的傭金,剩下的全交還給船老闆。張金國說:「冰錢、找人撿貨的工錢我出,貨運也是我來處理。」一天下來,他動員妻小協助撿貨與收銀。

5%抽傭卻要負責整個買賣過程,真的划算嗎?張金國說:「可以啦,沒關係啦,漁民討海辛苦啊。」除了魚市場的承銷工作,從立冬直到過年前,張金國一家人也忙著販售、製作野生烏魚子,這是他們重要的經濟支柱。

漁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