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總編輯—林庚辛

口述/林庚辛 整理/林書帆 攝影/謝佩穎

【林庚辛】台灣南投農田水利會會長

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歷任臺灣省南投農田水利會總務組長、管理組長、財務組長,現任臺灣南投農田水利會會長、台灣農業灌溉協會理事。

臺灣南投農田水利會事業區域涵蓋山區與平原,海拔由最高750公尺陡降至25公尺,地勢高低落差極大,隨地形、氣候之不同,作物主要為雙期稻作,次為茭白筍、甘蔗、蔬菜、花卉、果樹等,因各種作物用水量及其用水特性有很大的差異,使得水資源調度面臨很大的挑戰。

灌區水源主要取自烏溪本流及其各支流,少數取自濁水溪上游各支流。以川流式續灌方式為主,並無大型水庫蓄豐濟枯。因此,水資源應用受到水文豐枯差異影響甚大。此外,夏日屢屢豪雨成災,維護搶修經費極高;枯水期川流量不足,形成枯旱,這些水資源運用上的困難,某種程度上也是臺灣各地的普遍現象。

為減輕乾旱對作物生長的影響,枯水期採取分區輪流供水、延長灌溉期距、減少灌溉水深、啟用地下水井補助等措施。地下水僅為緊急輔助水源,在「當用則用,當省則省」原則下,訂有《地下水井、抽水站營運管理作業要點》,以節省能源及維護費用,並兼顧農民灌溉需求。

在自然條件的限制下,現代數位科技的應用在讓有限的水資源達到最大效益上,也是一項利器。2005年迄今,逐年將各重要圳渠導入新一代水文自動測報系統,藉以監控各種異常信息、掌握即時水文資料、調配灌溉水源,目前亦持續施設重要水門遙控系統及監測系統。

在硬體設施方面,配合精緻農業發展,推廣旱作節水灌溉,輔導、補助農戶施置水源調控設施及各類型末端管路灌溉系統,不僅能節約水資源,也提高作物產量及品質,提昇農業競爭力。同時加速老舊農田水利設施之更新改善,提高輸水效率,改善耕作條件。

面對多樣化地形與作物灌溉需求,以上種種措施雖已稍具成果,但近年來旱澇交替愈趨極端,如何在既有基礎上精益求精,以因應未來挑戰,是農田水利會前進的方向。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2018年0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