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閉空間免疫力高?魔鬼細節通常不在田間,溫網室更須慎防高傳染力病蟲害

文/林慧貞 攝影/謝佩穎

生物安全不只是養殖場、家禽畜牧場必備的基本條件,近年越來越多農民砸大錢蓋溫網室,栽培高價值的洋香瓜、小番茄等作物,然而生活在溫網室的植物同樣也面臨病原、昆蟲威脅,而且相對於露天栽培,溫網室因為空間密閉,發生傳染性高的病蟲害,反而容易一發不可收拾, 努力建設硬體措施的同時,如何做好溫網室內的生物安全,安排合適的人員動線、 栽培管理模式,是每個專業農民都應該具備的真功夫。

進出管理很重要,別成為移動式感染源 

穿著雨鞋穿梭在田間,三五鄰居閒聊, 到各家溫室走走看看,採顆小番茄品嚐一 下滋味。這樣的鄉間場景經常上演,但就在這樣習以為常的交流中,病原可能已經悄悄入侵。

溫室栽培的小番茄近年頗受消費者青睞,雖然活在遮風避雨的房子,但要健康長大可不容易,青枯病、黃化捲葉病、銀葉粉蝨等等 10 多種病蟲害,一夕間就可能讓整年收成付諸流水。以號稱番茄絕症的「青枯病」為例,主要透過土壤傳播, 要是農民不小心進入罹病田區,再穿著同一雙鞋到處「 拋拋 走 」(pha-pha-tsáu,閩南語釋義為四處亂跑),便會化身為高度危險的移動式感染源。

在嘉義縣東石鄉種了 20 年番茄的潘春木,因此發展出一套屬於自家的「龜毛栽培法」。雖然他只有 3 棟溫室,加起來共 2 分地,且全靠夫妻倆採摘,不假他人之 手,但每棟溫室仍謹慎地放置專用工作鞋, 夫妻倆進入溫室第一件事就是換鞋,絲毫不偷懶。「每一區的土都不同,所以要換鞋,不要因為人員進出互相傳染病原。」 他謹慎地說。

換穿專用工作鞋只是溫室作戰的開端, 只見潘春木太太用剪刀修剪多餘的小番茄枝條後,俐落地用工作檯上的酒精消毒擦拭,才緊接著剪下一個植株,再消毒、再剪......。

即便每棟溫室都有專屬機械刀具,夫妻倆仍不厭其煩,每天重複成千上百次如此細瑣的消毒步驟,而且不是剪完一區或一 排、一串才消毒,而是扎扎實實,次次消毒,不問省工只問是否徹底,一切只為了 降低看不見的病蟲害風險。

「他們是我見過數一數二龜毛的農民。」 嘉義縣政府農業處處長林良懋回憶,首次拜訪潘春木,眼睛為之一亮,因為實在太少見到如此有生物安全觀念的農民,許多人雖然知道要消毒機械、換鞋等等,但真正要做時,卻沒辦法如此「頂真」(tíng- tsin,閩南語釋義為做事認真仔細)。

 

潘春木對於自己的龜毛行為倒是不以為意,聽聞林良懋評語,他放聲大笑說,「本來沒這麼龜毛,都被你講成龜毛了。」但為何願意在人力吃緊的情況下,花這麼多時間在清潔消毒上?

除了本身個性踏實,潘春木透露背後重要原因,由於自家田地規模小,無法和一般農民一樣大量生產,只能以質取勝,「我希望番茄採收達成率 100%。」為此必須一步一步來,謹慎確保病蟲害風險降到最低,這是高收成率不可或缺的關鍵。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2018年0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