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場經營制度透明化,眾小農戰力升級團體戰—「社會支持圈」友善從農生態,農民經驗智慧化

文/余世芳、林書帆 攝影/謝佩穎

臺灣農業管理轉型的癥結之一,在於過去的農業生產型態多以小農為主,當種植已耗去大半心力,自然很難將心力放在管理上。但當小農團結起來,就可以成為大農,不僅能藉此分攤管理、機具成本,專業知識的交流與傳承也更有效率。某些草根農業團體與老牌農業學校,正分進合擊地扮演培育農業後備軍專業技能的角色。

清晨5、6點,天色才剛透出微光,雲林縣元長鄉某間溫室裡已經有一群年輕人忙著採收小黃瓜、噴水保濕,再迅速送到冷藏庫以保持新鮮。這間溫室屬於「潮農天團」團員方澤強,團員各有溫室,夏季以小黃瓜為主力作物,冬季則採行共同耕作,種植高麗菜、花椰菜及羅馬花椰菜。團員陳政宏語重心長地說:「想要穩定經營農業,最好是團隊合作,不然單打獨鬥真的很累。請工人的話會吃掉你的利潤,我們是用換工方式互相幫忙。」

加入產銷履歷,團隊協力規模化穩定經營

2017年成立的潮農天團目前共有7位團員,由已經投入農業9年的徐崇評負責產期排程規劃、聯繫通路與主要巡田工作。陳政宏半開玩笑地說:「因為他最老(經驗最豐富),比較知道什麼時候要下肥或該做哪些工作。」接著當週負責各項農業雜務的「值週生」會根據工作性質與所需人力調度,由團員吳嘉芳與潘毅哲負責田間紀錄,另外還有1名出納、1名會計,儼然已具有一家小公司的雛形。

徐崇評剛投入農業時,是採行慣行耕作,後來在雲林縣農民大學同學黃謙一、楊素琴夫婦的支持下,轉為執行產銷履歷。黃謙一、楊素琴夫婦經營農緯果菜行,曾因收購的蔬果用藥超標,而被連續開罰18萬元,此後寧可少收購一些,也要與信任的農民合作,潮農天團便成為密切合作夥伴。

產銷履歷在經營管理上帶來的優勢為何?方澤強說得直白:「為了省錢啊!因為有詳細的紀錄,才會知道怎麼對症下藥,甚至進一步在問題發生前就做預防。」陳政宏補充:「(沒做紀錄的話)直接問老人家他們也只能憑經驗回答,問農藥行他也不會去你的田看,你跟農藥行說有綠色的蟲,他又不知道是甜菜夜蛾或小菜蛾,就兩種藥都賣你,你也是多花農藥錢。你不要看一支農藥3、400元,像我們面積大的話累積起來也是很可觀。」

徐崇評強調:「不管有沒有申請產銷履歷,養成記錄的習慣對務農非常有幫助,做紀錄對農民來說是必須的。」而藉由將記錄工作分配給較資淺團員負責,不僅減輕了務農同時還得花心力記錄的負擔,也能讓他們做中學,更快熟悉產銷履歷的操作模式。

現今社會越來越重視食品安全,許多通路開始自主要求販售的農產品必須具備產銷履歷,再加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正在推動營養午餐採用四章一Q食材,取得產銷履歷,代表有更多與通路合作的機會。潮農天團認為,交給農緯果菜行的優點並不是價格特別高,而是「穩定」,不會遇到某些盤商口頭約定要收多少,看到菜價低就反悔的情形。

「但你找到好的通路後,要有辦法全年穩定供應,這也是我們組成團隊的原因。我們彼此產期錯開,這樣人力能互相支援、訂單不會跑掉,也能有時間休息。而且因為我們是一個團隊,可以互相討論、試驗不同做法,如果成功的話其他人再跟進,藉此分散風險。」徐崇評說。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2018年0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