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集】《無盡藏 哈崙百年林業影像集》

文/ 農傳媒攝影組 圖片提供/ 花蓮林區管理處

攝影最迷人的本質之一,就是再現。

身為花蓮三大林場之一的哈崙,當初順應林業政策改變,從1987年哈崙工作站結束伐木作業後,至今30年來已經鮮有人跡。哈崙也甚少進入人們的記憶當中。

在這本《無盡藏  哈崙百年林業影像集》中,蒐錄了各個面向的影像,除了呈現當初伐木林業的全盛景象、作業細節、各項文獻與史料等,也加入了不少哈崙工作人員的生活片段,在破碎的歷史資料中,以視覺影像訴說哈崙的身世。

農傳媒特地從中挑選部分照片,邀請讀者透過照片再次看見哈崙。

日治時期由當時的一號索道發送點俯瞰的風光,民國 48 年(1959)林產管理局另擇他處新建索道發送點。照片左上角為鯉魚潭。圖中 A 為發送點高度,B為中間支架,C 為著點,也就是今日的池南森林遊樂區。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 / 出自《中央研究所林業部報告第拾九號 》、昭和11年(1936)

民國37年(1948)9月大景線軌道遭颱風大水沖毀受損之情形。圖中 5 人應是負責前往現場勘災的人員。特別的是左 2 還穿著印有 「 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的法被。謝明海提供

伐木作業中,軌道上的木材要準備裝車,陳阿興持鏈鋸把腐朽不要的部分鋸掉,右邊蹲下的人在幫他注意鏈鋸位置,避免鏈鋸鋸到鋼軌。陳阿興提供/攝於民國70年代(1980年代) 55林班

五號索道發送點,索道工準備將木材往下運送。木材前後各有 1 台台車,但只有前方的台車會跟著木材一起運下。陳阿興提供/攝於民國70年代(1980年代)

五號索道著點,前方的工人正在將隨木材一起運下的台車輪對準軌道,後方的工人則搬來空台車以接住木材。陳阿興提供/攝於民國70年代(1980 年代)

民國50年代(1960 年代)田浦貯木池工人利用起重機將售出的木材吊放至卡車上,貯放在水池中的木材具有加強耐腐、減少裂損、避免蟲害、移動方便等種種好處。但空間有限,所以專門貯放經濟價值高、供外銷的扁柏,但紅檜因為容易沉入水中,所以還是運到南華陸上貯存。白迺義提供

機關車將木材運往五號索道發送點,司機為張海樹。機關車的車頭 (31擎室)總是朝著山裡面的方向,是為了萬一緊急煞車時,車頭可以作為駕駛和木材之前的緩衝,所以司機運材下山時都是坐歪歪的,方便轉頭看前方下山的路。井部治攝/攝於民國75年(1986) 武陵線

五號索道著點調車場,司機與助手拿著鶴嘴一一檢查,若發現木材重心偏移便用鶴嘴重新調整。列車行駛時助手也要持續注意台車狀況,若發現木材偏移,就要請司機停車用再次調整。井部治攝/攝於民國75年(1986 年)

二號索道著點的客車廂裡擠滿了人,鐵籠也塞滿了箱箱的物資,準備發車前往二號索道發送點。井部治攝懾於民國75年(1986)

由舊木瓜房舍平台下望軌道及客車,左側房舍為機關車庫,前方三棵細長的梨子樹相當搶眼。井部治攝 / 攝於民國 75 年 ( 1986 )

早晨的哈崙工作站調車場,可以看到有三條軌道,右側及中間為通行及調車,左側僅供台車維修使用,台車修理、加潤滑油都在這條軌道上進行。左側軌道盡頭停放著一台索道客車廂,應該就是運來哈崙進行維修。井部治攝/攝於民國75年(1986)

由客車廂俯瞰五號索道著點,往外延伸的木平台非常壯麗。右方可以看到繼續往裡延伸的大景線主線。井部治攝於民國75年(1986)

約民國 50 年代(1960 年代)在霸嶺線,當天是農曆3月2日神明遶境,除玄天上帝外,員工們還會從花蓮市慈天宮請媽祖、護國宮請三山國王,請神明一同上山遶境。前排左起為陳阿興、李學而、藍金定,後方為余澤霖。陳阿興提供

晉安宮於民國 51 年 ( 1962 ) 5 月落成,由當時哈崙工作站醫務士陳文參發起,從家鄉南投松柏玄天上帝的祖廟分香上山,哈崙地勢陡峭且腹地窄小,為此還特別在工作站上方整地闢建平台,並專程請蓋廟師傅上山,使用山上生產的檜木興建。歷經多年廟身仍十分堅固,內部陳設也沒有太大的改變 。圖為民國52年(1963)左右在晉安宮門外的合影。左起為許鎧溶、姚月子、劉春吉、胡阿市、陳夏祿、林勝德。陳夏祿提供

約民國55年(1966)彭獻龍在哈崙工作站留影,地上覆滿積雪。彭獻龍提供

《無盡藏  哈倫百年林業影像集》書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