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嘉琳:校園食材「四章一Q」,供需連結、持續追蹤與成本透明化是關鍵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推動學校午餐全面採用「四章一Q」食材,宣示規劃政策可望於2017年九月新學年上路,未來全國國中小學童午餐將以使用「CAS有機農產品標章」、「CAS臺灣優良農產品標章」、「產銷履歷認證標章」、「吉園圃標章」,以及「台灣農產生產溯源QR Code」為原則。從政策目前已規劃二月一日起將於北中南東的新竹縣市、台中市、台南市和台東縣等四地五縣市試辦。

地方政府代表與團膳業者在多次會議中最主要的質疑有二:四章一Q食材供應量真的如官員們再三強調的很充足嗎?因應政策而造成食材成本增加和費用上漲,錢從哪裡來?

四章:CAS有機農產品標章、CAS台灣優良農產品標章、產銷履歷標章、吉園圃安全蔬果2.0標章;一Q:生產追溯QRcode。

營養午餐要求高,生產者不見得願意進場

關於費用調漲部分,教育部次長林騰蛟在會議中宣佈,試辦期間增加的費用由中央補助,五縣地方政府和家長不需另付額外費用。至於未來推行全國時勢必造成各地漲幅不一的價格調整調漲多少?由誰買單?誰來決定?怎麼分配分擔?…看來實質上已成為「政治」問題,考驗中央主管機關和地方縣市政府的政治承擔和協調溝通能力,本文暫不討論。

而針對第一點供應量問題,農委會無論在中央層級的跨部會報告、和公民團體的交流以及與地方政府代表溝通的會議當中,都以目前四章一Q的種植面積和學生午餐食材供應量來換算:

  • 中小學學童供應午餐人數180萬人,以每人每餐蔬菜100公克為基準,每天需180公噸,每月20天的需求約3,600公噸。
  • 如以短期葉菜類為例,每公頃每月生產量約20公噸,3,600公噸葉菜所需種植面積為180公頃。
  • 目前有機驗證、產銷履歷、吉園圃標章及驗證標章等生產追溯標示之農產品,生產面積共約17,257公頃。吉園圃蔬菜達184品項。學校主要需求蔬菜種類在30種以內。

以上述統計數字來看,國內生產的四章一Q蔬菜供應國中小午餐使用量應當沒有問題。

不過,地方政府和教育單位公開或私下的反應則是對這些數據仍然存疑。最常聽到的說法是,雖然生產端方面看起來足夠,但對於現在的學校午餐供應端來說,卻是「看得到吃不著」,理由有二:有機驗證價格最昂貴、和現行蔬菜供應價格價差太大就不討論。但以吉園圃和產銷履歷來說,這些生產端已經有其供貨通路,販售價格可能比供應學校膳食通路更好,生產者何必降價以求?

也有地方政府代表與團膳業者直言,他們接到反映,提供學校食材的相關規範和檢驗比坊間販售更為嚴格,如果環節中出了甚麼差錯,生產者也擔心會被放大檢視,罰款之外甚至有可能取消驗證資格。因此,在現行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生產端不見得有意願從已有的產銷通路轉而提供學校使用。

換言之,目前四章一Q蔬菜生產端面積大小和學校午餐來源需求多少不存在必然關係,須正視的癥結點是中間的供需連結。

誰來輔導QR Code追蹤?

如果要採購較高規格標準的四章蔬菜,勢必要清查價格差異,提高購買成本。但從目前政策宣示來看,農委會提出的短中期解決方針主要落在優先解決一Q問題:為實踐午餐食材盡快使用國產來源的目標,輔導現有午餐食材來源生產者先取得門檻較低無須驗證費用的QR Code。

這點看似容易,因為蔬菜類的QR Code取得確實不難。

但一方面值得探問的是,顯然一Q的門檻與把關都遠低於四章,僅僅是登記生產者姓名、確認產品來源而已。現在把一Q加入供應範疇,未來有可能讓早已實施較高標準——四章的供應廠商down grade、反而降低食材的標準嗎?

另一方面,從溝通會議現場有地方政府代表直白的提問:「一Q到底如何申請?要我們來輔導嗎?我們如何輔導?」透露出農業單位和教育單位之間協調分工和中央政策與地方配合實施的責任歸屬問題。

二十二縣市的國中小學校午餐結構殊異,代表農委會和教育部有二十二個狀況需要因應解決。試試水溫的四地五縣市先行試辦,其發展需密切關注,選定試辦縣市才兩周時間,目前尚未看到中央和四地五縣的具體作法。

成本透明化才能有效媒合生產和供應端

此外,農委會在政策裡也強調,應加強媒合午餐採購端和符合四章一Q的供應端。把蔬菜生產與學校需求兩端拉起來,主要靠各地教育局和農業局能否在數個月內完成調查、輔導的任務?

坦白說,挑戰很大,主因無他,自然都與成本利益的計算和透明化有關。

舉2015年年底通過的「校園午餐非基改」為例,當時曾有教育局的營養師向該縣市團膳業者詢問基改與非基改黃豆加工製品的進貨價格,好能計算餐費價差向主管回報,但業者拒絕提供,營養師只好轉而求助NGO,協助其取得相關資料。

再舉一例,在公民團體與跨部會食安每月會議中,NGO代表要求教育部調查各縣市學校午餐的詳細「真實成本」,實際用於學生食材的成本價格,數月後教育部報告中所呈現的資料僅是各縣市的平均價格數字,無法細緻的提供分項資料(如主食、副食、人事、運輸、設備維運、廚餘等)和分析。

除教育單位人力力有未逮、難以全面清查之外,其實供應方不願將太多資訊透明化的問題才是首因。

未來四章一Q的實施不只牽涉如基改食品等單一項目而已,形同要求供應商一層層把更多成本資料公開,才可能達到生產端與使用端的成功媒合,考驗著中央和地方的公職人員該怎麼拿到各利益相關單位手裡的真實資訊,並據此規劃接下來的配套。

讓飲食成為公民教育

目前四章一Q佔全國農業生產量十分之一,農委會也在不同場合表示已經規劃各種補助和配套措施以逐步推進,政策目標是在四年內倍增到20%的願景。

營養午餐不只是讓孩子吃飽,也希望能有逐年的食農與飲食教育藍圖,成為學習的環節。

以學校午餐選用在地生產之可追溯性農產品、支撐國產農林漁牧發展和整體食安的目標,絕對應該鼓勵支持。從教育層面,做家長的莫不期待學童午餐不只能讓孩子們吃飽飽,還能吃好、吃安心、也吃出飲食、營養、在地農林漁牧甚至全球化的公民教育。

若真能落實四章一Q的逐步推進,在四年內倍增到全國農業生產量的五分之一,農委會、教育部和民間團體更應攜手合作規劃出逐年的食農教育和飲食教育藍圖,成為學習的一個環節,讓親師生皆能有感地參與這個實踐的過程。

 

本平台提供各方意見刊登交流,文章內容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