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鳥與病毒】動態圖讓你秒懂禽流感如何跨域傳播(行動版)

野鳥被視為禽流感散播的重要途徑之一,尤其候鳥身上所攜帶的病毒可能在南遷或北返時擴散各地,若無法有效阻絕野鳥與家禽接觸、在各項生產環節落實消毒,感染禽流感的風險也隨之上升。有關禽流感與候鳥的因果關係需未來更多科學證據加以說明,農傳媒整理目前相關研究文獻和資料,透過地圖帶領讀者一探可能的輪廓。

註:為求最佳瀏覽體驗,行動版讀者請參考此連結

<<點我

全球候鳥遷徙區域分布

候鳥本身是低病原性禽流感(LPAI)病毒的天然宿主

候鳥身上(尤其是水禽)幾乎能分離出各種H、N亞型病毒,即使感染LPAI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因病毒存在於腸道上皮細胞,讓糞便具備大量病毒,在水禽之間能有效傳播。然而,候鳥如果同時感染不同LPAI,可能提供病毒重組機會,再傳播給陸禽時也可能不斷重組而演變成高病原型禽流感(HPAI),引發嚴重疫情。

(整理自中興大學獸醫系名譽教授謝快樂〈禽流感爆發原因及影響〉

如何擴散?西伯利亞可能是「禽流感病毒交易所」

根據Global Interfly Network的分類,全球共有九個候鳥遷徙區域,來台候鳥主要位於「東亞─澳大利亞」路線上,也有少數候鳥飛「西太平洋」路線。以北半球來說,候鳥南下度冬以找到穩定食物來源,並在氣候回暖之際北返繁殖、育雛。

夏季的西伯利亞地區是許多候鳥的繁殖區,然而該處也正是各遷徙區域的交會點,候鳥可能在該地交叉感染不同病毒,並在各自南下過冬時將不同病毒帶往世界各處,進而感染各國家禽。

這種感染模式也在候鳥的不同世代循環。研究遷徙性野鴨與流感病毒的日本北海道大學教授喜田宏也曾經指出,候鳥在西伯利亞繁殖的同時,由於病毒從湖泊中解凍,新生小鴨也容易因此感染,隨下次遷徙繼續散布。

(整理自《農政與農情》〈高病原性家禽流行性感冒之監測〉

跨國擴散有先例,2005、2006年H5N1席捲東西方

中國青海湖每年春天吸引許多來自南方、西南方的候鳥繁殖,同時當地也有結束過冬的候鳥啟程前往西伯利亞。然而在2005年春天青海湖有超過6,000隻野鳥死於H5N1,後來在蒙古、俄羅斯也發現相同病毒。同年秋天歐洲的羅馬尼亞、土耳其、克羅埃西亞、烏克蘭也爆發疫情,後來又擴散至歐洲各地。隔年春天地中海的候鳥啟程前往西伯利亞,可能因此又將病毒傳染給其他候鳥,導致中亞、日韓的疫情。

(整理自Guihua Wang等人發表在Journal of General Virology的研究H5N1 avian influenza re-emergence of Lake Qinghai: phylogenetic and antigenic analyses of the newly isolated viruses and roles of  migratory birds in virus circulation)

東亞禽流感擴散地圖

台灣是許多候鳥遷徙的必經之地。
根據家畜衛生試驗所研究報告,台灣夏候鳥(春夏來、秋冬走)多來自中南半島一帶,經廣東、福建沿海來台繁殖。冬候鳥(秋冬來,春夏走)第一種路線是從西伯利亞、中國東北一帶南下,有的飛經渤海、黃海,有的飛過韓國、日本再到台灣,第二種路線則沿著堪察加半島、千島群島、庫頁島、日本、琉球來台。另外,過境鳥則以台灣做為中繼站,補充能量後再出發。

農傳媒將各國通報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的首報資料及疫情再度爆發時的第一報資料(Immediate notification)繪製於地圖上,並標示案例爆發時間(Date of start of the event)及地理位置,另外本社也整理東亞各國近半年的禽流感種類及案例統計,如下圖所示,讀者可點擊按鈕切換。

近年爆發的高病原性H5N8、H5N6,可能由候鳥帶入

我國2015爆發、造成嚴重損失的H5N8,以及去年重創日、韓,並於今年2月開始席捲台灣的H5N6,官方推測是由候鳥所傳播。

2010年H5N8亞型HPAI首度在中國的野鳥身上發現,相關疫情則可追溯回2014年1月的韓國,當時野鳥、家禽都有檢出,日本4月也傳出案例。後來疫情雖在夏季稍微平息,不過中國、韓國也在9月份爆發,此時俄羅斯野鳥也檢出H5N8。進入11月後歐洲、日本、美國西岸也都傳出案例,研究人員認為爆發時間與俄羅斯候鳥遷徙行為吻合,且病毒株有顯著關聯性,推測與候鳥遷徙有關。2015年1月台灣也淪陷,與韓國H5N8相似性達98%至99%,並衍生出新型H5N2(病毒相似性達99%)及H5N3(病毒相似性達96%)兩種重組變異株。

(整理自2015年8月《獸醫專訊》〈2014/2015年新興高病原性家禽流行性感冒H5N8病毒及其重組變異株〉

H5N6疫情則在2014年後陸續從東南亞的寮國、越南傳出,並多次發布通報。中國出現疫情後甚至發生人類感染的現象,香港有多起野鳥通報個案。日、韓去年第一次發現H5N6案例,就造成國內養禽業重大損失。台灣則在今年2月驗出H5N6首例,「花蓮幼鴨」身上病毒經畜衛所分析後發現,病毒部分核酸序列與日、韓有極高相似度(韓國與中國的H5N6亦十分相似),推測就是由候鳥所帶來。

候鳥固定遷徙,防止病毒接觸家禽成關鍵

候鳥遷徙是每年固定發生的自然現象,養禽場如何因應更顯重要。防檢局強調,限制家禽與野鳥的接觸與混居、並強化家禽生產鏈生物安全措施,是禽流感防治最重要的兩個工作,禽流感屢屢重創養禽業,若飼養型態不改變,每年都得遭受禽流感威脅。

目前推動的非開放式禽舍、覆網、飼料槽加蓋,透過減少野鳥與家禽接觸,降低傳布病毒的風險。然而,病毒還是可能經由人員、車輛出入而進入禽場,因此門禁管制、人車消毒等相關作為也應從細節落實

中興大學獸醫學院曾表示應「保護野鳥」避免其涉及病毒傳播,減少對其騷擾並減少露天飼料及飲水,可使其留在低風險的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