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發生過禽傳人案例的H5N6禽流感來勢洶洶,許多縣市都傳出違法私宰,甚至直接將死掉的雞鴨鵝丟在河邊,使第一線防疫人員疲於奔命。農委會在17日推出禁宰禁運活禽七天的政策,預期這段時間各地通報禽流感案例將會大增,對防疫人力更是一大考驗。兩年前台灣爆發史上最嚴重禽流感時,中央到地方都傳出人力不足的窘境,甚至出動農業試驗所的員工到第一線進行撲殺。
農委會防檢局肉品檢查組退休組長林進忠,曾歷任台北縣、市動物保護與防疫單位主官。從地方到中央,他觀察台灣長期不重視動物防疫,在中央位階不夠高、在地方又缺乏人力。防疫所本應負起動物防疫重責大任,卻有一半以上人力經費花在安置流浪動物;鄉鎮公所裁撤公職獸醫,平常無法掌控轄內家禽飼養狀況,自然難以防堵動物疫情。
他強調,「地方獸醫是末梢神經,觸動防疫敏感度。」
面對每年到來的禽流感,以及近年出現的狂犬病,長期存在的豬瘟、口蹄疫問題,林進忠建議中央應該提升動物防疫的位階,地方設立專責的動物管理局,面對動物疫病,才能掌握制敵先機。以下是他對動物防疫的建言。

前防檢局肉品檢查組組長林進忠。
您是獸醫出身,待過地方和中央單位,也處理過兩年前H5N8禽流感疫情,對於這波禽流感,您認為在防疫上有什麼需要加強的地方?
每年我們都預期禽流感會來,要制敵先機、防患未然。目前最應該要補強的地方是動物防疫組織,以禽流感來說,中央主管機關是農委會,底下設防檢局,負責擬定策略,地方則是縣市政府執行,縣市政府下面是鄉鎮區公所。
對照人醫體系,中央最高主管機關是衛生福利部,裡面還有疾管署、食藥署,地方有衛生局,鄉鎮有衛生所,比較偏遠地方有衛生室,組織體系非常堅強。現在禽流感防疫體系暫時提高到行政院層級,那是特殊情況,一般狀況下,如要治本,就該提高動物防疫組織層級。
您曾擔任新北市(時為台北縣)、台北市防疫單位主官,可否分享地方防疫的經驗?
地方防疫是縣政府底下的防疫所,但防疫所只是縣市政府農業局底下的一個次級機關,而且不是單純辦防疫,還有動物收容、動物保護,《動物保護法》制訂以前,防疫所是專業動物防疫機關,《動保法》制訂後,這東西沒人做,大家踢來踢去,最後塞在防疫所,一個單位2、30人,公務機關又不能隨便增加人力,現在動保業務吃掉防疫所一半人力物力,變成平常沒那麼重視防疫,不是人家不願意做,而是一個人要做兩份工作本來就會分心,這是制度設計使然。
馬英九擔任台北市長第一個任期時,我擔任臺北市動物衛生檢驗所長,當時地方防疫單位主要分防疫行政、病理檢驗,兩部門一起搭配防疫,但現在支離破碎,因為人力光花在動保就不夠了,我在台北市時,90%業務就已經是動保。
縣市政府是這樣,鄉鎮公所呢?公所在《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中也是動物防疫機關,過去在六、七十年代,公所還有配備獸醫,八、九十年代演變到現在,獸醫漸漸不受重視,公所依照法令規定,必須設置動物防疫員,但是現在300多個鄉鎮市,有幾個公所配置獸醫?動物防疫或許沒有人類疫情這麼重要,但也不能不重要到這種程度。
台北市不是主要生產地,區公所可以沒獸醫,但生產地如台南市,幅員那麼遼闊,基層沒配獸醫,怎麼掌握疫情?
畜政和獸醫是一體兩面,畜政單位一定要99%掌握禽場,畜牧好,獸醫做防疫切入就好辦事。
您建議整體防疫體系補強哪些地方?
作戰是養兵千日,平常要教育訓練,打仗才能傾巢而出去作戰,由於經費、人力有限,要分析風險、重點管制,中央和地方防疫平常的業務包括疫情調查、監控,例如候鳥、養禽場監測;市場調查,抽查市面上家禽或是把關屠宰場、查核私宰;人員監測,像是跟家禽有接觸的人、車輛、用具;另一個重要的傳播途徑是人,人可能會到韓國、日本,接觸到禽場。
政府可以善用民間資源,例如委託民間團體做候鳥監測就是對的,因為他們對候鳥比較專業,知道哪裡有候鳥、排遺,可以幫忙採樣,但數據出來後,怎麼分析風險,有效切入重點防疫,需要龐大的數據分析,政府善用外部資源之餘,自己也要有充分能力分析,所以組織架構、人力要調整好。
防疫組織架構不是農委會可以決策的,而是行政院長層級,應該要訂出某幾年要達成什麼目標,農委會提出農業建議,院長做裁示,一定要治本,不然大家都會很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