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農種苗三代深耕,花椰菜種子銷往世界

談起小果番茄,農友種苗公司的品種「玉女」無論在風味或產量,都最為農友津津樂道;在花椰菜產業也有類似現象,慶農種苗公司出品的花椰菜最為人熟知,鑽研蔬菜種子超過一甲子,育成具耐熱、耐寒、抗病害或抗潮濕的品種,在中國、印度、泰國、緬甸、孟加拉、日本和西歐等約20國,都能找到他們家種子的蹤跡。

專注花椰菜育種,做好做滿的職人精神

60多年前,臺南市喜樹地區是許多種苗業者育種與供應全臺種子的基地,慶農種苗公司董事長蔡慶蒼的父親蔡江河也是其中一位業者,經營近30種蔬菜。當時市場還是以固定品種(也稱OP種、開放授粉品種)為主,種子賣出後,農民能自行留種,不太需要再向種苗公司購買種子,種苗商所獲得的利潤較低。

後來慶農開始採用一代雜交品種(F1)技術,F1種子容易栽培、豐產,還能展現父母本優勢,種出來的作物整齊度高,管理更容易,例如成熟期一致,農民就可一次大面積採收。為保持作物優良表現,農民用完種子必須向種苗公司購買,為日後慶農茁壯打下第一步。

奠定慶農花椰菜王國的關鍵推手是第二代蔡慶蒼。慶農是偏向家庭式的小型種苗公司,1985年,他接手父親事業後,體認到慶農的規模不如其他大型種苗公司,必須走小而精路線,逐漸將重心轉往十字花科蔬菜,從原先的30多種蔬菜種苗,縮減到只剩結球白菜、青花菜和花椰菜,不像其他種苗公司同時發展許多蔬菜、水果,在當時是很少見的經營策略。

這種「做好做滿」的職人精神,讓慶農逐步成為花椰菜領域的佼佼者,臺灣的花椰菜育種具國際競爭優勢,與氣候和飲食習慣息息相關,慶農可說是幕後推手之一。

花椰菜原是冷涼作物,從歐洲傳到臺灣後,經農委會農業試驗所與各種苗公司馴化選育,變得適合亞熱帶種植;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歐美偏好做沙拉用的硬花系統,但亞洲人喜歡清炒、軟嫩的鬆花,因此,慶農在研發青梗鬆花系統上下了不少工夫。

在各種國際種子交易會或國內的花椰菜品種交流會上,經常能看見蔡慶蒼(左方戴帽者)的身影。(圖片提供/臺南區農改場)

蒐集國內外種原,適應臺灣、中國、東南亞氣候

皮膚黝黑的蔡慶蒼大學就讀文化大學園藝學系,曾獲得全國十大傑出神農獎,在各種國際種子交易會或國內的花椰菜品種交流會上,經常能看見他戴著鴨舌帽的身影。

農業背景出身的蔡慶蒼採用的育種方式較土法煉鋼,走傳統育種路線,先將手頭上蒐集到的種原雜交,再評鑑這些雜交組合有無競爭力。

他蒐集的種原包羅萬象,有國外引進的優良商業品種繁殖再純化,或到亞洲國家採種,創造新種原,甚至包括父親在日據時代就保存下來的種子,每隔幾年拿出來種植更新,以適應外界環境變化。

慶農育成的品種相當多樣,包括半鬆花、全鬆花和硬花,從早生37天的耐熱品種,到晚生100天耐寒的品種都有,適合不同地區和氣候種植。

慶農的種子不只熱銷全臺,大約20年前,他們雜交育種出鬆花品種S-65,這種定植後約65天可採收的中生青梗鬆花品種能適應日夜溫差變化,適合秋冬栽培,口感鬆軟又清甜。蔡慶蒼看準商機,率國內種苗商之先,透過代理商外銷到鄰近臺灣的浙江、福建,逐漸流行到中國全省,之後育成的S-85和S-90品種也廣受歡迎。

除了青梗鬆花系統,耐熱品種也是慶農的強項,就連同為研發耐熱品種的農委會農業試驗所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都難望其項背。

花椰菜很怕熱,一旦過熱就難以結球,農政單位和種苗公司莫不想盡辦法提高花椰菜的耐熱程度;慶農銷到東南亞的耐熱硬花品種H-37,卻能在攝氏26到35度生長,不會因溫度太高難以結球,在當地成為搶手貨,讓鳳試所研究人員佩服不已。

一般來說,花椰菜定植後如果約50天能採收,就算早生的品種,H-37定植後只要37天就可採收,堪稱超級早生。不過H-37在臺灣較少種植,因臺灣人仍偏好鬆花的口感。

慶農種苗公司育成的鬆花品種S-65花球白美、口感清甜,在中國廣受歡迎。(圖片提供/慶農種苗公司)

家庭式分工經營,第三代接班人園藝所畢業後立即銜接

過去蔡慶蒼接手父親的事業,並在網路剛興起時,架設電子商務平台拓展事業版圖,供客戶瀏覽商品與索取樣品試種,靠一顆顆花椰菜種子打下一片江山,現在慶農有了第三代接班人,也就是蔡慶蒼的兒子。

蔡慶蒼的兒子今年30歲,外表看起來仍像學生,臺大園藝暨景觀學系研究所在學時,便經常幫忙家中業務,畢業後投入公司擔任研究員,年紀輕輕卻成熟穩重,從育種、生產種子到銷售都一手包辦。

有別於其他大型種苗公司投入研發多種作物,慶農很早就決定專注於花椰菜,並以家庭式經營將育種與生產做到最好,目前公司僅10個員工,家庭成員彼此分工合作。

慶農種苗公司董事長蔡慶蒼與自家的育種園。(圖片提供/慶農種苗公司)

目前慶農在臺南有兩個育種園,各約四分地,可保留種原和研發新品種,現階段花椰菜有30多個品種。蔡慶蒼與兒子負責育種、生產和銷售,蔡慶蒼的妻子則偏重育種,繁殖季忙碌時,常需單槍匹馬指揮近20位臨時工用鑷子取花藥授粉;另外,因海外訂單多,還有聘請一位秘書負責與國外客戶聯繫。

蔡慶蒼與兒子都認為,家庭式經營的好處是老闆可以直接決定許多事情。舉例來說,在大公司裡,如果客戶有需求,可能要先透過銷售員或產品經理,才能向育種人員、開發人員或品管人員反映,處理上較耗時;採家庭式經營,老闆能直接與客戶對話,也會根據代理商回饋的意見調整育種方向,以符合市場需求。

育種勞力費時,十年磨一劍

雖然前面已有兩代人扎下的厚實基礎,但每次選育新品種到推廣上市,仍需歷經漫長且繁複的過程。光是種原雜交組合完成就要一年,之後試種約半年,假如該品種表現不錯,還要再花半年試種,生產種子則需一年。

至於推廣方面,第一、二年如果都表現良好,第三年才會正式推廣。「一個品種從雜交組合到可以賺錢,最快也要五、六年,這是指一切順利時,但通常不會這麼快,可能要十年以上。」蔡慶蒼的兒子說。

期間他們也歷經多次失敗,例如種子收成不佳或血本無歸。種苗公司通常是在8月播種,冬天栽培,因為氣溫低有助春化處理,也就是抽苔開花,3到4月開始採收,一旦錯過這段時間或遭遇氣候異常,當年種子的收成狀況可能就不甚理想。

種苗公司等到花椰菜抽苔開花後,才會採收種子。

花椰菜的種子藏在果莢內。

另外,他們曾遇過有些品種在田間表現良好,但生產量不足或品質不穩定,難以推廣,或是在臺灣測試沒問題,到了國外卻無法適應當地環境,也曾和國外交易,最後卻沒收到錢,對方就帶著種子跑掉了,種種考驗與歷練造就出今日的慶農。

氣候變遷、國外企業投入研發搶食大餅成挑戰

即使慶農一年可創造1,000萬元營收,種子銷往約20國,然而,現今生產過程中最棘手的問題是,惡劣的氣候使得種子品質不佳或產量稀少,成本也隨之增加。尤其近年颱風多,雨量暴增、潮濕容易使種子乾燥不完全,導致發芽率下降;冬天則愈來愈熱,加上人力成本上揚,生產種子變得難上加難。

對外,則面臨中國新竄起的農作物種業商業化科研試種企業夾殺。以往S-65獨佔中國沿海市場,因當時並沒有夠好的品種與之抗衡;但近來當地有些企業看上人口多、需求量大而投入研發,市場上出現不少相似品,國外的公司也紛紛前來搶食這塊大餅,導致慶農的種子價格被壓低,利潤不如以往。

如今,慶農經營逐漸交棒給第三代,對蔡慶蒼的兒子而言,未來肩負的挑戰更艱鉅。面對氣候變遷與國內外競爭,育種的策略也將有所調整,掌握市場趨勢與需求,育出耐熱和耐寒的品種,或許是致勝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