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方:定型化契約、溫室強固標準、弭平資訊落差

文/ 林慧貞 攝影/ 黃世澤

農委會前天公布九種溫室標準圖,但後續如何監督廠商按圖施工,或是符合基本的安全係數,才是巨大考驗。

建立定型化契約,保障施工品質

11月30日,梅姬颱風後兩個月,正是秋冬蔬果採收之際,台南區農業改良場偌大的禮堂,卻坐滿將近150位農民,他們放下手邊忙碌工作,熱切詢問農委會去哪裡找優良的設施廠商?有無溫室規範標準?

這是颱風後農委會首度辦給青農的設施研討會,坐在台下的農民,多半看好精緻農業前景,投資設施栽培,加起來的貸款金額有數千萬,搭建的廠商卻只給一張薄薄A4紙契約,沒有保固期、沒有驗收方法、沒有施工規範,就要他們在上頭畫押簽字。

一般民眾辦手機、保險,都可依循「定型化契約」,溫室設施動輒幾百萬,卻沒有相關規範,嘉義縣農業處長林良懋認為,中央應該建立溫室的定型化契約,規定相關的施工規範、強度,例如怎麼驗收、驗收天數等等,不要只給溫室標準圖叫農民參考,「這不是技術問題,是政府治理問題。」

在新竹種溫室草莓的農民謝晉遠走訪多家廠商,沒人願意把材料單價和數量寫出來,他說,由於溫室產業是賣方市場,在契約書這一塊,農民得到的保障非常低,政府應該主動規範定型化契約,並要求業者符合一定的溫室強度,才發放補助,否則再制定一百種標準圖,業者也不理。

設施研討會上農民熱烈參與討論。(攝影/林慧貞)

營造業起家的溫室廠商益良綠色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少數會把溫室材料單價、數量、保固時間,一一攤開在契約書上的業者。

益良綠色工程主任龔建樺表示,公司大約三年前投入設施產業時,就沿用營造業定型化契約概念,但並非直接保證溫室不會倒,而是和農民溝通此種設施能抗幾級風、何種情況下有保固,「總不能蓋了茅草屋,卻要求磚屋的品質。」

他指出,部分業者可能為了省成本,不願載明如何保固,但有時是農民依自己經驗要求廠商,例如明明只能蓋七公尺寬,硬是要廠商蓋到八公尺,廠商當然不敢保固,若市面上有定型化契約、明確的施工規範,白紙黑字寫下來較不易有爭議。

他山之石,日本設施業者案例

管理廠商也是刻不容緩的問題。一間頗負盛名的嘉義溫室廠商說,管理廠商很難,搭溫室是「良心事業」。但果真無法規範嗎?日本的作法值得參考。

曾到日本參觀設施的中興大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系教授黃裕益表示,日本雖然沒有官方訂的標準圖樣,但業者組成農業設施協會,共同訂定基本的溫室規範,例如錏管尺寸、風壓、結構接合處的材料、施工規範、基礎設計準則等。

協會不強硬規定溫室必須抗幾級風,而是制定出一套計算標準,讓農民自行選擇。也就是說,若業者跟種番茄的農民說,這個溫室抗十二級風,農民會認知,這是經過設施協會嚴謹的計算後,得出的數字。

黃裕益說,日本的設施業者會給農民保固,自己則向保險公司投保,業者不會隨意偷工減料,打壞名聲。

林良懋表示,台灣屢遭颱風侵襲,不能只是坐以待斃,日本10多年前便在颱風過後,第一時間分析路徑、風速、風向、對農業設施造成的破壞,逐步修正設施,檢討新的安全標準規範,美國、歐盟也明確規定,溫室的抗風級數應到達多少,台灣其實也有這方面的知識,就欠整合。

資訊公開透明,充實農民知識

龔建樺搭溫室時,經常花費一、兩個月和農民溝通,為什麼這個材料比較貴、打地基需花多少錢,無奈還是有農民,一開口就談造價成本,他有感而發地說,農民也要有基礎知識,才能選擇最符合自己需求、成本的溫室。

在台南種溫室蘆筍的曾冠維,就讀中正理工學院時,主修正好是土木工程,蓋溫室時,他就和廠商充分討論,因應當地風勢加強側邊結構,這次颱風幾乎毫髮無傷。

他建議政府,除了制定基本溫室規範,也應相對提升農民基本知識,開設訓練課程,教導農民溫室基本概念,例如溫室長、寬、高對結構的影響、容易受損的細節、如何判斷風向拉起捲揚,使風能順利排出而不致影響結構,「農民必須具備和廠商溝通能力,例如可以說出:『你打地基只有60公分,不夠深,可不可以打到一公尺。』」

此外,許多農民並非不用功,而是不知從哪獲取資訊,例如錏管價格、螺絲差異、廠商風評,現在農民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只要政府公開溫室市場資訊,農民自然會自己做功課。

許多農民在搭建溫室前並非不用功,而是需要資訊來源。

農委會也注意到這個問題,農試所所長陳駿季表示,目前農民學院已有四班設施農業課,未來將持續增開;另也和勞動部合作,開課給對蓋設施有興趣的人員及現有廠商,結訓後頒發證書,補充、提升從業人員素質。

不過許多農民都希望政府拿出更有力的規範,一位農民直言,「現在不用什麼證照,業者生意就做不完了,他們還會想花時間受訓嗎?」政府應雙管齊下,要求廠商有一定專業或執照才能蓋溫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