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攤災損風險,農委會擬擴大作物保險

文/ 趙敏 圖片提供/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莫蘭蒂颱風來襲,造成全臺超過21億元農林漁牧業損失,如何建構農民經濟安全體系成焦點。農民遭遇天災多仰賴現金救助,去年起農委會試辦高接梨天然災害保險,成效不錯,今年將擴大辦理,並研擬增加其他農作物品項,包括芒果、釋迦、水稻等,至於設施農業與養殖漁業也在規劃中。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說:「希望農民不用看天吃飯,透過保險機制來確保收入。」

高接梨年底前擴大辦理;芒果已送金管會審查

農委會輔導處長張致盛說,農業遭遇天然災害時,農委會會啟動救助與輔導體系。第一道是天然災害救助,救助的金額是農民一整年投入作物生產約兩成的成本,不同作物會有差別;第二道是產業輔導措施,包括清園、病蟲害防治或資材與設施補助等。不過光靠政府的救助不夠,所以規劃第三道農業災害保險,由農民負擔保險費用,政府補貼部分保費,遇到嚴重災害時,可能獲得比救助金額更高的保險給付。

張致盛說,去年試辦高接梨天然災害保險,今年底前將擴大到所有梨都可投保。以寒害為例,今年初遇寒害,就有15戶投保農戶拿到與天然災害救助連結的保險給付,當農民遭受20%以上的經濟損失,政府會給每公頃6萬元救助金,農民又可拿到保險公司理賠的6萬元,會比單純領天然災害救助金高許多。

目前高接梨的天然災害保單是富邦產險公司負責,芒果的保單在9月2日已由國泰世紀產險公司送交金管會保險局審查。張致盛表示,如果審查通過,會盡速對外推動;另外,釋迦收入保險、水稻、設施農業和養殖漁業的保險也在規劃中。

張致盛強調,要建構整個農民經濟安全體系,只靠救助是不夠的,救助之後的輔導措施、所得保險、收入保險、災害損失型保險都須建構,才能做好整個經濟安全防護體系。

試辦成效看法不一,如何降低保費為首要

台中市為高接梨天然災害保險試辦地區,臺中市東勢區農會推廣部主任江國湖對保險制度樂觀其成。他提到,現金救助已行之有年,農民多仰賴此制度,對於自己出錢為作物買保險還不是很習慣。不過目前試辦高接梨保險,由農委會與臺中市政府各補貼三分之一保費,剩下的三分之一由農民自付,對農民來說頗具誘因。

以臺中市為例,去年寒害,30戶保戶有9成領到保險理賠,而寒害幾乎每年發生,經評估達災損標準後,理賠速度快,日後可望繼續投保。

不過,東勢區農會梨產銷班長吳志標認為推動農作物災害保險有改進空間。他指出,目前需經由公所勘災來認定災損狀況,有時能獲得理賠,有時未通過認定就無法理賠,「公所人員認定不一,有些是怕麻煩,有些過於主觀,」而且去年11月辦理保險,農委會補貼保費今年9月才撥下來,速度太慢,之後不考慮繼續投保。

「保單賣太貴,導致農民投保意願不高,」高接梨農郭榮華說,他為高接梨投保5萬多元,但遭遇寒害只能拿回理賠金6萬元,「有保跟沒保一樣,」雖然理賠金發放速度快,但他還是覺得保費太貴,希望之後保費降低,能增加農民投保誘因,如果多幾家產險公司加入,也可貨比三家。

持續推廣農民投保,分散風險以降低保費

根據農委會輔導處統計,第一年試辦高接梨天然災害保險共79張保單,總計50公頃,對於農民的意見,輔導處副處長周若男認為農作物天然災害保險風險高、保費高是農民接受度低的主因,而且歷年農損統計資料不健全,加上臺灣天災頻率高,不利於產險公司計算保險金額,目前參與投保戶數也不多,風險不容易分散,保費難以降低。

依高接梨天然災害保險試辦經驗,周若男說,往後會持續加強對農民的宣導,讓農民有投保觀念,並檢討現行現金救助機制,如果未來投保戶數增加,分散風險,保費可望降低,希望之後農作物天然災害保險能取代現金救助。

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則強調,按照「農業發展條例」規定,要推動農業保險必須立專法,現在還在試辦階段,預計下個會期會將專法送進立法院,明確規定未來的農業保險如何執行。

張致盛說,農業保險目前難全面試辦,因涉及法規,且作物種類多,有些種植面積小,並非商業保險或政策保險能單一負荷,但一定會比現在辦理的規模大,品項種類也會增加。例如芒果保單一旦經金管會審核通過,今年就能開賣,因芒果的產期較早,希望從今年開始推動,明年產期農民若想防災損就可以投保;釋迦的保險仍在規劃中,預計明年一到三月開賣,還有規劃水稻跟設施農業保險,初步跟保險公司洽談,還在做相關修正,日後會送金管會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