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草茶農藥殘留驚人?專家:來源不明、亂配複方,風險更大

文/ 趙敏 首圖提供/ 蔡蜜綺

青草茶是消暑、降火氣的國民飲料,不過坊間採用的青草茶配方不同,原料來源也複雜,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消保處)昨(12日)公布市售青草茶原料農藥殘留檢驗結果,共抽查30件原料,19件合格,有11件因微量超標或尚未有農藥標準,被判定不得檢出而違規,已下架或銷毀。

消保處表示,農民的正確用藥知識不足,應再加強宣導,農委會與衛福部會加強源頭管理和市售原料抽驗,兩單位也將針對沒有訂定農藥標準的作物,研議可使用的農藥種類或標準。

行政院消保處公布市售青草茶農藥殘留檢驗結果,抽驗30件,19件合格,11件農藥微量超標或無標準而違規。(攝影/趙敏)

抽樣原料30件,11件農藥微量超標或無標準而違規

消保處7月會同地方衛生局,到宜蘭縣、桃園市、嘉義縣、臺南市及高雄市等地的青草街、中藥行或製造青草茶的工廠,針對國人常用來單獨熬煮或佔複方主要成分的青草茶原料(仙草、咸豐草、蟛蜞菊和風茹草)隨機抽驗,昨公布抽查結果,目前1家業者因確定原料從國外進口,已依《食安法》開罰6萬元,8件交由農業單位追查源頭,另有2件衛生局約談業者中。

消保處簡任消保官王德明說,如果違規屬實,產品將依《食安法》對業者開罰6萬到2億元罰鍰;如果是源頭違規,農委會將對生產者開罰1.5萬到15萬元。

其中,維大力、味丹和里仁的罐裝青草茶飲料,有使用到農藥不符規定的蟛蜞菊,但是消保處表示,青草茶原料多是複方,很難從產品分析每個原料的農藥使用情形,目前已將相關原料回收。

農委會與衛福部將研議青草茶原料所使用的農藥種類與標準

衛福部食藥署北區管理中心專門委員魏任廷說,這次11件違規樣品都未使用禁藥,不符規定多是因為農藥微量超標,或是有些農藥可以使用在其他農作物,卻未被核可用在仙草、咸豐草、蟛蜞菊和風茹草等作物。

以蟛蜞菊檢出農藥草殺淨0.18ppm為例,目前蟛蜞菊並沒有草殺淨的農藥標準,所以依規定不得檢出,但是草殺淨在其他作物如葡萄、蓮霧或番石榴有核准使用,殘留容許量為0.5ppm,相關衛生單位已進行源頭追查,之後會加強源頭管控。

對於已訂定農藥標準的作物如何管控,農委會農糧署主任秘書翁震炘說,國內仙草具市場規模,栽種面積為174公頃,近年已輔導設置契作集團產區,包含新竹關西丶彰化二水、嘉義中埔等,採共同用藥防治、產銷履歷、QR Code等溯源管理機制;屏東縣政府也有一塊約24公頃的台糖地,將規劃建置中草藥材集團専區,採集中栽種、共同用藥管理,以降低農藥汙染。

然而,青草茶原料種類非常多,有些農作物具生產規模,如仙草和風茹草已訂有農藥殘留標準;有些作物則是野採的,較難掌握農藥汙染來源,至今還沒有相關標準。

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副局長馮海東說,農作物訂定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愈來愈重視細緻化,如果有心種植者,栽培過程中遇到病蟲害,非使用藥劑不可,可詢問農會、地方政府、農改場正確用藥的知識;如果尚未有標準,防檢局會視農民申請使用農藥的需求,以及栽培期間遭遇什麼病蟲害,農委會會再研議,訂出安全採收期,如噴藥幾天才能採收,並與衛福部討論訂定農藥殘留容許量。

業者:落實檢驗有困難,僅能要求信任的生產者遵守安全採收期

即使政府強調源頭管理與上市後抽驗,但農民與青草茶相關業者實際遭遇的狀況卻難以解決。

一位經營青草茶店三十餘年的業者說,青草茶的原料貨源分成臺灣本地生產與進口兩種,北部的青草茶貨源多來自中南部。現今種植青草茶原料的多是70、80歲的老農,發芽時如果不噴農藥,作物會被害蟲啃食,導致無法採收,目前僅能做到盡量要求合作的農民噴藥後,在安全採收期過後的一到兩個月再採收,較能降低農藥殘留。

該業者也感嘆,因缺乏年輕人投入種植青草茶原料,產量愈來愈少,供不應求,加上去年的茶安風暴,將作物送驗需另花高昂費用,不符成本效益,後來很多老農索性不種,導致今年青草茶原料嚴重缺貨,價格比前兩年上漲10到20%,當前的狀況很難再做到檢驗。也因為本地貨源不夠,有些青草茶業者轉而從中國大陸或越南進口原料,但安全恐怕有疑慮,希望政府在執行時,能重視農民與業者遭遇的困境。

多種青草混合,未知成分對人體影響更不容忽視

青草茶原料除了農藥問題須注意,因坊間各家使用的配方不同,是否對人體有負面影響,更值得關注。義守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副教授施純全指出,農藥問題反而是其次,市售青草茶採多種原料混合,有些未知的成分或毒素對人體的影響尚未明朗,或是所含的生物鹼不穩定,食用上可能有風險,建議消費者不要食用來路不明的草藥和青草茶。

王德明也提醒,消費者買回來的青草茶原料應先以清水洗淨,大部分的農藥都可除去或降低濃度,已發霉的原料可能含毒素,也不建議食用;另外,民眾不要亂採路邊或公園的植物當作青草茶原料,因為各地的環保單位平常維護道路景觀或環境衛生,會使用除草劑,民眾不了解而食用會有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