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冷水魚類人工養殖技術,林聰賢盼比目魚「牙鮃」結合海洋深層水創造新價值

文、攝影/ 劉君哲 首圖提供/ 水產試驗所

農委會主委林聰賢今天(20日)視察水產試驗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看好比目魚「牙鮃」具有經濟競爭力,期許水試所能夠突破關鍵養殖技術,結合東部深層海水產業發展冷水養殖,並搭配國家發展委員會對臺東地區的漁業經濟規劃,打造出具有東部特色的經濟產業。

比目魚「牙鮃」肉質細嫩,臺灣多從高緯度國家進口。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約三年前從韓國進口牙鮃培育,已初步完成人工繁殖研究。

林聰賢今天在立委劉櫂豪、水試所長陳君如等人陪同下,視察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冷水魚類養殖研究成果。

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主任何源興說明,臺灣屬於亞熱帶國家,冷水性魚類不易養殖,因此每年得進口比目魚、鮭魚等冷水魚類約100億元。

如果臺灣能夠建立冷水魚類養殖產業,取代10%到15%的冷水魚類進口量,不但可以減少進口依賴,也可提升國內水產養殖的產值與創造就業機會。

水試所指出,牙鮃(Paralichthys olivaceus)又名扁魚、皇帝魚、半邊魚、比目魚等,屬於溫水性底棲魚類,主要棲息於近海底層,喜好沙質或泥沙底質的環境,具有潛沙習性。體型呈卵圓形,兩眼均在左側,不游動時皆伏於底部。

主要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韓國、日本、臺灣等地。臺灣可於西南、北部及澎湖海域發現其蹤跡。

目前臺灣市面上所販售之鰈形目魚類(比目魚、鰈魚、鰨魚及其他扁魚類),主要以生鮮、冷藏或是冷凍方式由中國大陸、格陵蘭、加拿大等國家進口。

國人對鰈形目魚類接受度高,但國內其繁養殖技術相對缺乏下,有必要建立其相關繁、養殖技術。

水試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於2014年起從韓國進口牙鮃魚苗開始進行培育,目前已初步完成人工繁殖研究。牙鮃種苗利用圓形飼育槽採流水方式養殖,水溫控制在22~25℃,鹽度為32~34psu,並定時投餵人工配合飼料。

牙鮃種苗(體長約9公分,體重約10克)經飼育6個月後其體重可達300公克以上。目前試驗研究結果也顯示培育時的密度、光照、換水率及投餵頻率等皆會影響其成長。

水產生物種原庫已培育3年達成熟體型之牙鮃種魚,其種魚經溫度調控後於2017年3月23日在臺灣首次自然產卵,其受精卵呈圓球形透明之浮性卵,受精率約70%,受精卵卵徑為0.94±0.01mm,油球徑為0.16±0.01mm,在水溫21.5℃經32小時左右仔魚孵化,受精卵孵化率約50%,剛孵化之魚苗體長為2.12±0.03mm,目前持續進行人工繁殖相關研究及量產技術研發。

水試所表示,相關量產技術確立後,可將技術移轉至產業進行種苗生產,以供應花蓮、臺東等深層海水養殖業者,或使用中油公司LNG冷排水來進行養殖,可望增加國內水產養殖魚種的多樣性,並提升我國水產養殖產業的利潤及競爭力。

農委會主委林聰賢視察水產試驗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冷水魚類養殖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