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村浩二肯定臺灣實踐里山精神 鼓勵農村交流活躍發展

文、攝影/ 陳麗婷

日本里山倡議重要推手、金澤大學名譽教授中村浩二6月8日親赴花蓮港口部落參訪,他對於台灣產官學界積極投入自然和諧共生的永續農村模式,感到十分看好與樂觀,但他也對在地小農、社區提出建議,應建立社區間的橫向交流,並鼓勵不同族群年輕世代來到農村,不但可活躍農村發展,還能透過彼此間交流、尋求解決問題的對策。

中村浩二除來到花蓮演講、分享日本里山經驗外,更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秘書胡忠一、林務局長林華慶、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長范美玲等人陪同下,赴花蓮港口部落參訪,並與當地小農、民眾進行面對面交流。

林華慶首先在簡報時說明港口部落水梯田復耕現況,他說,港口部落水梯田擁有百年以上歷史,約30年前卻因缺水以及族人遷移至都會等因素,不但多數農田休耕,且原本依附農田而存在文化也漸消失。所幸在阿美族返鄉青年舒米如妮及林務局推動下,修復水圳,讓沉睡30年的水梯田逐步恢復,15公頃農田已有5公頃多復耕,未來更希望持續擴展。

港口部落水梯田的耕種不採用化肥、農藥、除草劑,適時使用機械化機具耕作,沒多久生態回來了,自然環境中可見橙瓢蟲、角蟬等。除了稻田外,當地青年也與部落文化結合,例如發展輪傘草手工藝等,甚至開辦濕地藝術季等活動,活化農村。

中村浩二實地走訪部落復耕的水梯田,並與正在設置藝術季作品的藝術家交流,他認為,比起日本是從政府向下推動,其實台灣已有非常好的起始點,除了產官學界對於農村永續發展的投入外,台灣農村本身有股力量、努力不懈。

中村浩二實地走訪部落復耕的水梯田,並與正在設置藝術季作品的藝術家交流。

捨棄孤軍奮鬥 鼓勵多方交流與連結

趁著中村浩二難得到花蓮參訪,當地小農與民眾提出五花八門問題、氣氛熱絡,有農民提到採有機耕作多年,今年卻發生種植的鳳梨疑似遭山豬啃食,還有人詢問是否有更環保的產品包裝方式、是否有適合老人的農機具等。

中村浩二認為,每個地區的發展模式不同,遭遇問題不同,因此,無法直接以日本模式複製到每個地方,不過,他鼓勵社區與社區間橫向交流,以及廣納不同族群年輕人來到農村,因每個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其背後又連結更多不同背景的族群,這些人組成綿密的人際網絡,透過不斷的交流,更有機會找到適合的解決方式。

因此,他認為不論是小農或社區碰到問題,都不應孤軍奮戰,而是加強彼此連結與交流。

部落、社區覺醒 里山精神早在台灣實踐

農村發展獲肯定,花蓮農改場場長范美玲也表示,早期台灣雖未使用「里山」一詞,但以花蓮來說,許多社區、部落很早之前已推動人類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概念,因此,她認為里山精神可說很早就在台灣落實。

她說,東部農村社區和原住民部落多位於里山、里地和里海環境的鄉村地區,非常適合以「里山倡議」目標和「生態農業」方法,發展有機和友善環境耕作,活化農村社會、經濟並維護生態環境。尤其花蓮區農業改良場105年加入國際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成為台灣第一個加入的政府部門會員,並以「台灣東部水稻田農業生物多樣性指標物種研發與推動」案例,獲選編入106年的《里山倡議主題案例彙編》當中,讓世界都看到了台灣在生態農業上所做出的努力。

中村浩二在花蓮農改場場長范美玲、農委會林務局局長林華慶、農委會主任秘書胡忠一等人陪同下,赴花蓮港口部落參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