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強襲中南部在即,水試9招讓養殖漁民不必剉咧等

文/ 林慧貞 攝影/ 趙敏

今年最強梅雨鋒面報到,北海岸地區汪洋一片,入夜後降雨將一路擴展到中部以南,目前正值中南部白蝦收成初期,前幾天端午節大雨後又出大太陽,池底滋生細菌,中南部已傳出白蝦生病、死亡,這波大雨又急又快可能再引發下一波災情,水試所和專家提醒漁民,準備好適當的排水設備,大雨降下後盡量排出池子表層較淡的水,別讓池水鹽度變化太大;為了因應藻類死亡影響池水循環,需適時增加溶氧量。

6月到9、10月中秋節前是白蝦主要收成季節,但上週連綿陣雨後氣溫又突然飆高,養殖環境劇烈變化,池底細菌大量滋生,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講師李意娟這幾天收到許多宜蘭、雲林漁民傳來的蝦子照片,有些已經頭部腫脹、身體變紅、出現白點,很明顯生病了。

今天為北台灣帶來豪雨的梅雨鋒面已經漸漸往南移,雲嘉等主要養蝦區預計今晚到明天降大雨,已經有災情的漁民沒辦法換水,恐讓情況雪上加霜。

台灣漁民養白蝦大多會引進鹽水,維持在鹽度千分之10~25(即每公升有10~25公克鹽),讓肉質更Q彈,短時間強降雨可能讓鹽度快速下降。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東港生技研究中心研究員鄭金華表示,為了避免雨水稀釋掉鹽度,漁民可視情況加高鹽度海水;不過最要注意的是維持溶氧量,因為蝦子對鹽度忍受範圍很大,即便池水有99%是淡水都還能存活,缺氧死亡風險更高。

藻類是池中氧氣重要的供應源,鄭金華說,連續陰天反而比下雨更需要警戒,因為藻類光合作用不夠容易死亡,俗稱「倒藻」,影響氧氣供應,建議漁民可開水車,同時也要把新落下的上層淡水排掉,避免水車攪混上下層池水,影響水質。

藻類是池中氧氣重要的供應源,連續陰天反而比下雨更需要警戒,因為藻類光合作用不夠容易死亡,影響氧氣供應。(攝影/黃世澤)

許多中南部漁民已經開始防範未然,在嘉義養蝦的黃姓漁民表示,池底劇烈變化可能使亞硝酸變高,可以預先加腐植酸鈉平衡pH值,若是接連下雨還好處理,但最怕一下大雨一下大太陽,池底滋生細菌蝦子易死亡。

另一位嘉義漁民邱經堯則在池子灑了天然石灰,他解釋,石灰是藻類很重要的營養鹽,「養魚要先養水」,蝦子是養殖池中的消費者,把水中的微生物、浮游動植物顧好,增強蝦子抵抗力,對環境適應度自然較好,不易生病。

鄭金華也表示,平常就要注意水質,下雨後蝦子生病,可能是之前就有病毒在水中,蝦子因抵抗力不足才出現症狀,「就像人淋雨後不一定馬上感冒,可能是抵抗力下降,病毒贏過抵抗力才發作。」

李意娟提醒,下雨後蝦子不見得馬上有災情,可能一、兩週後才出現症狀,蝦子是底棲動物,死掉不會浮上來,漁民在這段期間要提高警覺注意池底有無狀況;平常就要觀察蝦子吃飼料的時間、數量,若發現之後出現食慾不振,可視情況減少給飼量,避免過多飼料污染池水。

6月到9、10月中秋節前是白蝦主要收成季節。

除了蝦子,海水魚類如石斑魚,對鹽度忍受範圍比白蝦小,大雨時更需注意抽海水調整,水試所列出九點建議供養殖漁民參考:

  1. 海水魚塭豪雨來臨前調高水位,以免鹽度變化太大。
  2. 準備上層排水設施,減少淡水進入養殖池。
  3. 強降雨時停止水車避免擾動池水沖淡鹽度。
  4. 進水時先以鹽度計檢測,防止鹽度遽降。
  5. 加強養殖堤壩,防止土堤潰堤。
  6. 池塘設置攔網設施防止魚蝦逃逸。
  7. 暴雨前要維修檢查供電設施及增氧機。
  8. 大雨來臨或過後,魚塭應適量撒沸石粉、石灰或碳酸鈣,提高pH值及緩衝能力以穩定水質,尤其午後雷陣雨,造成池水上下層溫差,水產生物容易產生疾病問題。
  9. 文蛤池:可以抽取淺層地下水補充鹽度,例如利用俗稱束井的沙層抽排水系統,以降低暴雨所造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