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MAATAW 蘭嶼你好》首映,從營養午餐看到蘭嶼飲食文化變遷

文/ 林慧貞 圖片提供/ 富邦文教基金會「校園食材管理專案計畫」

想到蘭嶼,許多人第一個印象是飛魚、芋頭,但其實島上四所小學、一所中學的學生,營養午餐吃的大多是跟臺灣一樣的米飯、蔬菜,遇到颱風、東北季風來襲時,甚至只能吃「戰備糧」——三色豆、冷凍蔬菜。耕地不足,加上運輸不穩定、冷藏設備不足,使得蘭嶼學生吃不到本地食物,花更多錢買外地食物,卻常得到爛掉的蔬菜、破掉的雞蛋。

富邦文教基金會「校園食材管理專案計畫」今舉辦《HI MAATAW 蘭嶼你好》紀錄片首映會,探討蘭嶼營養午餐運送問題,以及當地飲食習慣變遷,希望透過食物,邀請更多人關注離島營養午餐和飲食文化。

冷藏設備不足,到校菜爛一半

蘭嶼共有四所小學、一所中學,因為地處偏遠,團膳業者運送意願低落,直到臺東縣政府將蘭嶼、卑南、東河鄉營養午餐共同招標,才終於有業者願意投標,但過程也充滿波折。

25分鐘的《HI MAATAW 蘭嶼你好》,片中超過一半時間烏雲籠罩,蘭嶼位在臺東東方90公里,從富岡漁港坐船到蘭嶼開元港要2個多小時,只要颱風一來,或冬天東北季風太強勁,蘭嶼便瞬間成為孤島,學校只能在學期一開始,請廠商多運一點米、冷凍蔬菜、三色豆等「戰備糧」,因應交通中斷;去年尼伯特颱風時,十天無法運輸,甚至連戰備糧都用到沒有備用了。

即便風調雨順,送來的食材品質又是另一個問題。影片中國小廚娘、營養午餐秘書拿出一把把爛掉的蔬菜,葉子黃化、枯萎、了無生氣,20入盒裝蛋破了三個。營養午餐秘書無奈地說,廠商一週運兩次菜,週五開船,週四就得將食材裝櫃,而這些菜供應的是下週午餐,「週三的蔬菜,是上週四送的。」烹煮時菜早就悶壞、枯萎,「超過一半爛掉。」

冷凍肉類的衛生安全則更令人擔憂,船上缺乏冷藏、冷凍設備,且冷凍肉送來時只裝在普通塑膠袋中裝籃,沒有保麗龍保冷,加上港口同時要容納客船、貨船,沒辦法第一時間運送物資,影片中清楚可見,在蘭嶼的港邊,裝冷凍肉類的塑膠袋就出現水珠,送到學校時早已解凍。

當地蘭嶼國小校長胡龍雄出席映後座談時,向政府呼籲,加強運輸冷藏設施,政府可以和船運公司合作,採購冷藏櫃,除了確保學校營養午餐食材品質,還可納入當地公家機關的食材。

蘭嶼開元港容納客船、貨船,經常發生搶道,影響營養午餐食材運送時程

傳統飲食消逝,世代文化斷裂

這部片不只闡述蘭嶼營養午餐運送問題,更藉由午餐食材種類,進一步探討逐漸流逝的傳統飲食文化。胡龍雄曾嘗試使用在地的水預、地瓜、蔬菜等等傳統食材,卻發現供應量不足,「只夠吃一餐」,且許多學生已經習慣吃米飯,到7-11買冷凍微波食品,不吃在地食材,讓他相當憂心。

「吃地瓜、芋頭只是一個表象,重要的是跟土地的關係,這些作物如何種、父母親如何和山林相處,現在孩子很少吃在地食物,失去跟土地的連結。」胡龍雄說,學校再如何推傳統文化、把孩子留下來,都不如從食開始。

曾在蘭嶼的小學任職、現為臺東縣桃源國小校長鄭漢文也有同感,他以自身經驗舉例,之前在國小教課時,有學生抓龍蝦,換取他桌上的零食餅乾「蝦味先」。他建議,若營養午餐每週可以有一天供應島上食物,或許可讓孩子漸漸改變對當地食物的認知。

雖然蘭嶼飲食、部落文化變遷現況讓當地人憂心,不過影片製作人郭琇真還是抱著樂觀心情,映後座談時,他分享了拍攝幕後花絮,一個小朋友見他們拿著攝影機訪問,主動跑來說,「你知道我們營養午餐不能出現橘子嗎?」原來橘子在達悟族發音和咒人的話很像,達悟人認為看到橘子、吃橘子、橘子放在船邊,飛魚季時會影響收成。「所以還是有些東西留在孩子心中,只是會以什麼形式出現。」

從紀錄片回望臺灣

影片尾聲,訪問了幾位蘭嶼小朋友平常吃什麼,答案有熱狗、麵包、米等等,就是沒有當地傳統食物,一位孩子誠實說出,我是蘭嶼人,但我不吃蘭嶼食物。

這句話深深撼動拍攝小組,導演洪爾佑認為,這句話相當值得深思,這支片是很簡單的opening(開端),不只用營養午餐探討達悟飲食文化,從臺灣到達悟、離島,大家都在吃薯條、雞塊,發人深省。

片名「MAATAW」意指漂浮在海中的島嶼,郭琇真說,MAATAW不單指蘭嶼,而是島嶼,作為生活在臺灣的子民,追索蘭嶼營養午餐過程中,看到7-11進駐、食材運送問題、小孩說不吃在地食物,自己不禁反思,為什麼許多人也不吃臺灣本土食物了?希望藉由影片讓大家回望自身。

富邦文教基金會「校園食材管理專案計畫」主持人黃嘉琳表示,目前還未在網路釋出正片,若社區、學校、教會等等團體覺得適合推廣,可在「學校午餐22」臉書接洽,免費放映,等各地巡迴結束後,預計下半年影片上網,讓更多人一起關注蘭嶼營養午餐。

(左起)《HI MAATAW 蘭嶼你好》導演洪爾佑、臺東縣桃源國小校長鄭漢文、蘭嶼國小校長胡龍雄、《HI MAATAW 蘭嶼你好》製作人郭琇真,希望藉由影片讓大眾思考自身飲食文化(攝影/林慧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