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茭共生再改良,大型農機也能進、魚溝免重挖

文/ 林文華、徐煇妃 圖片提供/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魚茭共生」栽培模式為一種「水田種養共生」模式,是指在蓄水種植茭白筍的田區內放養魚隻,藉由水田長期蓄水的特性,順勢導入水產養殖的概念。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為提升有機、友善栽培的生產效益,開發適合臺灣使用之本土化「魚茭共生」共生栽培技術,除了透過採收茭白筍與捕撈魚貨來達到魚茭雙收的目的,提高農民收益;更可藉由魚隻在有機田裏悠遊,拓展農村休閒、食農教育等附加價值,且能讓消費者親眼見證茭白筍田的自然與安全,進而對該地的產品更加有信心;此外,藉由魚隻進行水田福壽螺等防治管理,亦可達到友善環境的目的。

將傳統網格狀的魚溝加魚溜改良為田區一側或周圍的加深型魚溝,不但節省空間,也利於機械化操作。

田區設置

(一)傳統「水田種養共生」模式

所謂傳統種養共生,必須增設「魚溜」和「魚溝」。魚溜為一挖深的土坑,目的在提供魚群日常休息和庇護之用;魚溝為條帶狀的淺溝,在田區交叉縱横並連接進、出水口與各魚溜,設置目的是作為魚隻在水田活動的通路,使其悠游於田區各魚溜之間覓食。傳統魚溝與魚溜配置,多採網格狀分布。

(二)花蓮場改良「魚茭共生」模式

由於臺灣的水田整地等田間操作已高度機械化,傳統的網格式魚溝設置會因機械入田操作而受到破壞,因此本場開發新式魚溝設置方式,改為在田區周圍設置一道較深的魚溝,並取消魚溜的設置。魚溝深度以低於田區土面40公分以上,寬度2公尺以上為佳,魚溝可設置在田區單側或圍繞田區成環狀,惟需連接進水口及排水口,以利田水流動。

此種魚溝設置方式,不但結合魚溝和魚溜的功能,而且即使大型農機具進入田區,只要適度閃避,便不會破壞魚溝,可長年使用不必每年重挖;另魚溝位置明確,田間操作不易絆倒受傷。

改良式魚溝溝寬約2公尺,深度40公分以上較佳。

改良式魚溝需連接田區入水口與排水口,以保持水源流暢;圖上:單側魚溝;圖下:環狀魚溝。

設置魚溝可兼顧茭白筍與魚的需求。圖左為日常田區狀態,魚隻可在整個田區巡游覓食或協助防治蟲螺草害;圖右為茭白筍施肥、管理時田間放水狀態,魚隻閃避於魚溝中,免受田間操作干擾,田間管理者操作亦較容易。

放養魚種及數量

本場測試青魚(烏鰡)、草魚、吳郭魚及紅尼羅魚等,均適合魚茭共生模式使用。根據試驗結果,設置魚溝之茭白筍田每分地可放養1千尾300公克或500尾600公克吳郭魚成魚,放養時間以4~5月間茭白筍定植並恢復生長後最佳,過早放養容易遭遇寒流造成魚隻死亡。

另紅尼羅魚生育強建、單價高,且具觀賞價值,非常適合魚茭共生模式放養使用,放養密度及時機與吳郭魚相同。放養草魚、青魚等大型魚種則須增加魚溝深度,並減少魚隻數量,以提供足夠的活動範圍。

紅尼羅魚兼具高適應性、高單價、觀賞與休閒價值高等優點,為魚茭共生模式最佳魚種之一。

田間種養管理

(一)    茭白筍訂苗、育苗

目前臺灣茭白筍種苗購買均採預訂制,需於定植前2~3個月向繁殖農戶預訂。以宜蘭縣為例,定植約在3月上、中旬進行,專業種苗繁殖農戶接受種苗預訂期限為1月上旬,受訂後於3月上、中旬提供種苗。自行育苗需於定植前1.5~2個月進行。每公頃種苗數量需10,000至14,000株,訂苗或育苗時增加5%苗數供補植用。

(二)    整地、魚溝挖設

茭白筍定植前1~3個月進行。挖設魚溝需在田土乾燥時進行較易成功,田區過濕時挖設魚溝田土會回填溝中,且以機具挖溝時無法在潮濕田區作業,故須把握1週以上未降雨時期之後即時作業,尤其北部地區茭白筍定植前適逢冬季多雨時期,需特別注意。魚溝挖設完成後2~3日需將田區湛水,以免雜草萌生。

(三)    茭白筍定植

挑選整齊、無明顯病徵之種苗,保留約30~40公分株高後去除葉尾,以免植株葉片過度蒸散而加速萎凋。插植時避免折損植株,以利後續恢復生長。種苗備用時需注意保濕,離水過久植株葉片呈萎凋狀態,種植後不易成活。定植後維持田區水深10公分,以利側芽萌生。行株距1 x 0.7公尺至1 x 1公尺。

(四)    魚隻放養

茭白筍定植後1.5~2個月植株生長快速,此時水深可提高至30公分,以本省北部、宜蘭地區而言,此時亦不再有寒流,適合放養魚隻。放養作業於陰天實施較佳,放養位置以接近進水口之魚溝中較佳。

(五)    田間管理

茭白筍定植後1.5~2個月田區水深維持約30公分,但在施肥及田間管理前將水緩慢放淺至田區裸露以利操作;此時魚隻避駐在魚溝中,活動空間較小,需加強維持進水口供應水量。田間操作完成後或施肥完成3~7日後再提高水位至原先高度,魚隻回游至田區。

(六)    茭白筍採收

茭白筍採收時期可視需要將田區水位放低以利採收,採收期結束後可將水位提高至30公分或更高,以利魚隻活動。

(七)    魚隻收獲

魚茭共生田區水深較淺,魚隻容易因寒流來襲受害,故須把握冬季寒流來襲前收獲魚隻。收魚前將水放淺,使魚集中在魚溝中再捕撈,可大幅提高魚隻收獲效率。

「魚茭共生」栽培模式為作物生產結合生態養殖的一個基礎創始模式,在這個架構下可衍生出更多元化的整合式種養共生模式。例如魚茭鴨、魚茭稻、魚茭蓮等共生栽培模式。展望未來,這些既有生產元素,更具休閒導向的經營模式,對於營造多元化有機生產,提高農地利用效率及農友獲利,頗有實質助益。

(本文轉載自《花蓮區農技報導》124期,原文標題為〈魚茭共生 茭白筍共生栽培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