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兩大死亡期技術關卡,牙鮃繁養殖技術可望年底技轉

「牙鮃」又稱為比目魚,比目魚握壽司是許多饕客到日式料理店必點菜單,但由於比目魚喜歡生活在冷溫水,臺灣只能從國外進口,水產試驗所國家水產生物種原庫臺東支庫(下稱種原庫)近期突破養殖瓶頸,成功讓牙鮃度過「開口攝食」及「眼睛移動」兩大高死亡期,建立適合國內的繁養殖技術,最快今年底技轉給廠商。

低溫海水助陣,亞熱帶地區也能養牙鮃

牙鮃體色會隨背景環境而改變,成長到上市體型僅需6個月。

牙鮃俗稱比目魚、扁魚、皇帝魚,是冷溫性魚類,在分類學上為鰈形目牙鮃科牙鮃屬,喜歡潛入沙中,棲息環境在沿近海、深度10到200公尺的區域,主要分布在韓國、日本、臺灣、中國等西太平洋區。

雖然牙鮃被稱為比目魚,但與餐桌上出現的大比目魚(扁鱈)不同,牙鮃大多是整尾烹調食用,在日本料理店則會做為生魚片。

牙鮃可以適應2℃-27℃的生存環境,最適合在15℃-25℃生長,低於10℃會減少攝食,長時間高於28℃則會大量死亡,臺灣位於亞熱帶,水溫高,難以自行繁殖。目前國內市售的鰈形目魚類,包含比目魚、鰈魚、鰨魚及其他扁魚類,主要是以生鮮、冷藏或冷凍等方式,從中國、格陵蘭、加拿大等國進口,一年進口量達6000公噸,價值達10.5億元。

2002年11月水產試驗所國家水產生物種原庫臺東支庫落成,由於園區內擁有深層水資源,因此研究方向也大多著重在深層水及冷溫性魚類的繁養殖研究。種原庫在2014年從韓國進口5到10公分的牙鮃種苗飼養,期望能建立國內牙鮃養殖條件技術資料,如密度、底質、光照、溫度、飼料取代等,以突破亞熱帶地區無法克服牙鮃養殖的難題。

突破繁養殖兩大技術瓶頸

牙鮃種魚達到性成熟需要3年,去年種原庫第一次在國內嘗試牙鮃繁殖(雌魚體重為3,186±164.4克,體長為57.3±1.5公分;雄魚體重為1,491±67.6克,體長為46.8±1.9公分),透過溫度調控,讓牙鮃自行產卵受精,卻遇上「開口攝食」及「眼睛移動」兩大繁殖瓶頸。

牙鮃卵從孵化到開口攝食需要3天,剛孵化的仔魚營養來源依賴原先的卵黃囊,當卵黃囊吸收完後必須開口攝食,沒成功的仔魚就無法生存下去。

水試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陳玉萍表示,國外文獻有提到「開口攝食」及「眼睛移動」為牙鮃繁殖困難點,因此在仔魚出生三天後的開口攝食,特別篩選口徑大小合適的S型輪蟲(150-200μm)作為初期餌料,隨著仔魚體型成長,餵食有營養強化的豐年蝦,之後再轉為人工飼料投餵。

順利長大後,眼睛移動是牙鮃繁殖技術的最大難題,牙鮃出生後20到30天身體會慢慢傾斜轉變,大約30到40天眼睛就能順利移轉到同側,貼在池底生活,這也是「比目魚」名稱由來,陳玉萍指出,牙鮃眼睛如果沒有在時間內移轉到同側就會直接死亡。

去年水試所特別與日本學者交流調整飼養方式,並透過加強底質清理、穩定溫度、強化餌料生物營養、搬池等措施,讓牙鮃順利度過轉變期,成功建立適合臺灣的牙鮃養殖技術。

牙鮃度過眼睛移動的危險期後,養殖活存率可達9成。

6個月即達上市體型

國內牙鮃的成長速度與他國相比並無差異,6個月的時間即可成長到300克以上的上市體型。陳玉萍舉例,去年12月有養殖一批牙鮃種苗,體重9克、體長10公分,經過5個月飼養,體重達250克,體長為30公分,一年後體重達1公斤。

雖然牙鮃有潛沙特性,但國外使用室內水泥池飼養,並沒有為牙鮃特別鋪設底沙,這次水試所也針對潛沙特性做相關試驗,發現不鋪底沙成長效果較好。

陳玉萍表示,體長5到10公分左右的牙鮃,在FRP桶(玻璃纖維強化塑膠)內飼養,育成率可達到9成以上。

中國、韓國及日本早在30年前就已經投入牙鮃繁養殖,因此牙鮃引進國內時有國外報告能參考,但牙鮃仍須克服國內水質環境,解決寄生蟲、殘食等問題,先前也有特別針對養殖密度做試驗,以提升牙鮃活存率。

首波推廣鎖定花蓮及中油LNG冷排水使用業者

種原庫是抽取57公尺深的海水直接養殖牙鮃,陳玉萍表示,牙鮃繁養殖技術已建立完成,也有業者前來詢問,希望能在今年底前技術移轉。目前會先以花蓮的海洋深層水業者,以及中油LNG冷排水使用業者作為首波推廣對象,而北部養殖區域,如宜蘭、東北角等,未來也不排斥推廣。

冷水性魚類在亞洲經濟價值高,水試所預計2019年進行刺海參繁養殖研究,不過2013年9月天兔颱風將種原庫深層水管線吹斷,直至今日,600公尺深層水管線仍未復管,牙鮃繁殖時只能仰賴冷水機等降溫設備,將水溫降到繁殖溫度,待未來600公尺深層水管線修復後,水試所預計再進行多項冷水性魚類研究計畫。

牙鮃冷知識

  • 牙鮃大多時間都停留在池底,看起來很溫馴,但牙鮃是肉食性魚類。
  • 如果餵牙鮃吃浮性飼料,會整尾跳出水面攝食。
  • 小牙鮃會攻擊同伴,長期受到攻擊的小牙鮃體色會變黑。
  • 無法隨著環境變化體色的小牙鮃,很快就會死亡。
  • 小牙鮃眼睛大多數會移動到左邊,但仍有少數牙鮃的眼睛會在右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