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第一果菜市場要改建,產地有話說

臺北第一果菜批發市場43年前設計的容納量只有600公噸,如今每日蔬果交易量已超過三倍。

牽動大臺北700萬人每天吃食的臺北第一果菜批發市場(簡稱一市場)已經43歲,老舊市場空間狹小、缺乏恆溫空調,市場內69根樑柱又有5根塌陷,在既不安全又缺乏設備維護蔬果鮮度的狀況下,改建聲浪早已傳了20多年,但都因中繼地點喬不定,遲遲沒有進展。

臺北市長柯文哲上任後再度啟動一市改建案,確立中繼市場的工程規劃後,二月初舉辦開工典禮,延宕20多年的改建案終於邁開一步,不過日前卻爆出未來中繼市場拍賣區僅能容納目前每日蔬果拍賣量的7成,如果蔬果爆量恐難以應變,雖然這問題在北農休市風波後,臺北市市場處已緊急開會,拍板修改中繼規劃,優先滿足拍賣場需求

但一市改建期長達七年,能否維持大臺北蔬果集散的樞紐中心,外界仍持懷疑態度,尤其產地農民團體及地方農會憂心忡忡,他們對未來一市改建規劃毫無知悉,改建後能否解決長期以來,像蔬果爆量後貨卸不下去等問題,《農傳媒》訪問數個蔬果大宗產地的農民團體及農會,剖析產地端對目前一市場運作的看法、改建後有什麼期許?無論硬體和軟體該如何調整,讓市場能更符合農民和未來農業的需要。

一、卸貨空間要擴大

一市蔬果拍賣區卸貨空間不足是長久以來的老問題。43年前規劃設計時,當時預定容納量是600公噸,如今每日平均蔬果拍賣量成長至2000噸,早已不敷使用,「每每休市前一天(每週日)或春節、大節日連休前,大家都要將就將就的排隊。」雲林縣二崙鄉農會祕書吳曜宇說。

二崙鄉農會的蔬菜共同運銷量長期稱霸全國,吳曜宇表示,夏天蔬菜量少比較不會有排隊問題,但冬天二崙一天就有50至60噸的蔬菜運往北農,通常運到一市會有4到5部卡車,不見得通通進得去,有時若花果卸貨區沒有滿,拍賣場的工作人員會幫忙協調讓剩下的位置給葉菜類放。

也因為卸貨區不足,這幾年各地農民團體的蔬果運輸車是越拚越早。台灣農業合作社聯合社總經理陳介仁說,一市場飽和,雖然北農盡力挪空間改進,但腹地本來就這麼大,比較慢進場的有些甚至會卸到欄杆旁被淋到雨,甚至等到第二輪拍賣才進去,價格會變低,或是有好品質蔬果被賣低的事情發生。

一市場蔬果卸貨區不足是長年沉痾。

數十年來臺灣蔬果量不斷成長,北農卻受限當時設計無法隨國產蔬菜結構進行調整。全臺最大的綠蘆筍產地台南市將軍區,販賣通路至今也是以一市場為主力,這4、5年來跟農會契作的農戶就多了10位,「以前一天產量100公斤,如今一天就有1000公斤上市,成長近十倍。」將軍區農會總幹事吳明成說。

吳明成表示,原本臺灣綠蘆筍9成仰賴進口,現在在推廣下已拉高為國產6成、進口4成,單每天送到一市的拍賣量就多達2000公斤,但一市的綠蘆筍卸貨區卻沒有隨著產業轉型而變大,導致部分將軍區綠蘆筍被放到一旁的果菜卸貨區,在拍賣競標上對部分農民會不公平,對基層農會在推共同運銷上也會有阻力。

除此之外,這些年蔬果分級包裝的改變也牽涉到一市卸貨空間不足的問題。臺灣省青果運銷合作社共同運銷科科長黃志順舉例,以前蓮霧一件15公斤裝,隨著消費市場變化,現在一市的拍賣規格是5公斤跟10公斤,小包裝的蓮霧變多了,包材會占空間,原本的卸貨面積就會不足,這些變化都是未來一市場改建時,要納入考量的因素。

二、成為友善、產銷履歷農產品的推廣平臺

這幾年臺灣農業政策不斷鼓勵農民朝友善、產銷履歷耕作,不過這些農產大多走直銷或量販通路,推廣力道始終上不來,高雄市美濃區農會總幹事鍾清輝就認為,北農是大臺北地區的最大農產媒合平臺,應該藉此優勢把友善、產銷履歷的農產推廣做起來。

鍾清輝說,目前產銷履歷農產品寄到一市拍賣和一般慣行沒有差異,雖然友善履歷的農產成本比較高,但市場上的承銷人、消費者不見得願意花較高價錢買,這對辛苦轉作友善或投入產銷履歷驗證的農民是一大打擊,長期下來是惡性循環。

一市場承銷人多達2000人,買氣旺。

鍾清輝建言,北農可藉此一市改建規劃未來新市場成立「產銷履歷專區」,透過拍賣區的分隔進行推廣,提高友善履歷的農產價格,如此產地端才會有更多農民願意進來這體系,當然農民端偶爾會出現產銷履歷造假的問題,這部分農民、農會輔導端也要同步改善,讓進場的友善履歷農產的透明度值得信賴。

那麼該如何提高友善履歷農產的拍賣價格呢?鍾清輝說,這專區設計不建議做保價機制,也就是規定例如產銷履歷高麗菜一公斤拍賣價需在55元等,因為當市場供應友善履歷農產的數量變多時,農產品價格勢必回歸到供需機制上,保價反而會成爭議。

他認為,結合「預約交易」才會比較完善,因為預約交易通常是以每7到10天為一個基準點,由市場當媒合平台,媒合生產和消費兩端共同討論出 所需農產品規格和價格,這樣非但能讓農民事先了解消費市場的需求,承銷人也可和農民協調供貨品質,兩者供需都確定,價格也會比較穩定。

三、加強冷藏設備,提高預約交易比例,確保農民收入穩定

長久下來,一市場空間不通風、沒有足夠的冷藏設施保存蔬果鮮度,產地端也是怨聲載道,因為這非但會讓裏頭工作的人員非常辛苦,也會影響到蔬果的拍賣價格。

但未來一市場改建,冷藏設施該怎麼設計才能符合產地需求?辦理蔬果共同運銷經驗豐富的雲林縣斗南鎮農會供銷部主任張耀裕及嘉義縣新港鄉農會供銷部主任陳銘仁都不約而同指出,提高預約交易蔬果量,再結合冷藏系統,是目前比較可行的方法。

一市場建築不高、不通風,沒有足夠的冷藏設施也是產地端困擾的一個問題。

張耀裕分析,越先進的國家,其拍賣市場的預約交易比例往往越高,預約交易是個未來趨勢,因為能平穩價格、確保農民收入穩定,雖然臺灣目前一市場有這機制,但一直都推不太起來,困難點在於承銷人跟農民都還是持觀望態度、還有賭博心態,承銷人會希望供需失衡時,進拍賣掃便宜的菜,而農民則希望賭菜價高漲時,進場賣菜大賺一筆,所以臺灣要趕上國際趨勢還需要時間。

除此之外,曾因新港洋桔梗外銷至日本進行市場考察的陳銘仁說,預約交易還牽涉到產地分級的問題,產地分級沒做好、沒有規格化,不會有承銷人願意進預約交易的系統買單,因此若要推動,產地端也要進步才行。

不過張耀裕認為,一市場好不容易要改建了,可以思考在空間規畫裡設置冷藏包裝廠,出租給量販店等大型通路使用,因為目前臺灣冷藏包裝廠大多聚集在雲林西螺,導致夏天自宜蘭到武陵出產的高麗菜、宜蘭三星蔥得先運到雲林分級包裝,再送到北部販賣,一市若能有包裝廠規劃,出租給需要的大型通路,同時規範通路採用預約交易和農民買菜,非但能節省目前蔬菜包裝、運送的折返里程,也能推動預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