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人物誌】漁業人才的舵手——李國添

內容提供/ 漁業廣播電臺 文/ 劉麗卿 圖片提供/ 李國添

30多年的教書生涯匆匆劃過,自 2012年 7月,李國添卸下海洋大學校長職務,除了繼續從事自己喜歡的研究和教學之外,也投身公益服務。

海洋博士本是農家子弟

細數過往,李國添追溯記憶的長河,回到他的成長地──桃園。他自小成長於一個平凡的農家,小學至初中的求學時期,根本沒有所謂的功課壓力,學校校園有農田和果園,每一班認養之後即分配插秧、除草與施肥的工作,大家齊心照顧好作物。這種學習方式使他有較多的時間無拘無束的思考和摸索未來的方向。

直到就讀海大的4年期間,他也在相關的專業領域方面積極進取研究,畢業後留校任教,每年均獲得國科會乙等獎助,3年後順利申請到國科會海外科技人才進修補助,並獲得日本東京大學海洋研究所入學許可,於是負笈遠赴日本東京大學持續鑽研,獲得海洋研究所博士學位。

2000~2008年李國添擔任總統府科技顧問。

合理利用及管理才是永續之道

說起生平第一個李國添投入研究的魚種,就是魩仔魚,由於生命週期很短,沒有利用仍然會自然死亡,如能透過妥適的管理,仍可合理永續利用。他強調一味的禁捕並不是解決之道,應該要合理的利用及管理。

而後他將心力投注在鯖魚產業,人稱「鯖魚之父」。根據研究,鯖魚壽命最長可至11年,肉食性,以吞噬浮游生物、小魚、糠蝦類為生。臺灣附近的花腹鯖,於每年1至5月間產卵;白腹鯖的產卵期則在春天。

近年鯖魚體長變小,臺灣近海花腹鯖的最大體長,從2004年的43公分降到37公分,關鍵就在2、3歲的成魚遭過度捕撈,鯖魚被迫提早性成熟,從2歲提前到1歲開始當媽媽,體長於是變小。

目前6月禁漁期已經實施多年,成效逐漸顯現,目前「花飛」有50%最小成熟體長已恢復到將近30公分,若再加上東北季風來臨時的季節性休漁,他認為應該是合理的作法,也可藉此讓海洋休養生息。

花飛、青飛

鯖魚在分類上屬於鯖亞目鯖科鯖屬,臺灣所稱的鯖魚可再細分「花腹鯖」和「白腹鯖」兩種。不過討海人或漁販鮮少稱鯖魚作鯖魚,他們多半暱稱「花飛」或「青飛」,也有人叫「青花魚」。

漁業人才培養的省思

政府對於漁業人才的培育到底夠不夠重視?李國添語重心長的道出臺灣公平制教育體系之下的缺失。他說,學生資源經費的分配是以學科及人數為依據,醫學學科分得的資源最豐,反之,社會學科則敬陪末座。

但是要培育新世代的海洋漁業人才,實習作業的現場除了陸地之外,更要延伸到海上,唯有經過海上實際的操作與洗禮,才算是完成了最終的期末考。但是,公平體制下,並沒有考量到漁業人才培養的「三高」,研究經費比較高、材料費比較高、實習費用也比較高。

李國添任職海大校長多年,作育英才無數,他常感嘆海洋大學捉襟見肘的窘狀,他說,為爭取更優質的教學品質,經常要使出渾身解數,運用漁業界的人脈。

李國添在海大畢業典禮對學生臨別贈言。

他也期許培育海洋人才的校園有著以海洋看臺灣,以海洋看世界的開闊視野。他說,臺灣四面環海,海洋相關事業的發展蓬勃,而這些產業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才。

在海大任職期間,他積極配合社會脈動的趨勢及產業的需求,培養學生跨領域整合的能力,同時重視產學合作及產業交流的規劃,讓每個學生一畢業就具有就業的實力。

活出自我的階梯式人生

他說,他的人生是階梯式的人生,不論在任何階段都認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也從教學中不斷的學習。他也以人生如大海中航行,來期許年輕世代要掌穩船舵,不畏懼洶湧波濤,堅定勇敢的往目標前進。他相信不久的將來,漁業產業必定能翻轉為朝陽產業。

漁業廣播電臺

每月第2、4週的週二18:20~19:00,『漁業人物誌』單元播出:

頻道:AM738、1143、宜蘭1593千赫

官網FB


延伸閱讀

【漁業人物誌】臺灣製造F.R.P漁船第一人——黃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