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孔風華再現?】「貢寮鮑」開啟新商機,產量困境仍待解

文/ 洪嘉鎂 攝影/ 謝佩穎

12月 17日,新北市政府和貢寮區漁會在澳底漁港席開 70桌「貢寮鮑風味餐」,現場民眾不畏寒風,穿著羽絨衣,排隊搶購限量貢寮鮑,大啖新鮮在地的九孔。這個熱鬧的場面,漁民引頸盼了 10幾年。

新北市貢寮區過去曾是臺灣九孔產業的發源地,全臺九孔產量高達世界養殖鮑魚產量的8成,全盛時期產量達2,496公噸,產值最少有13億8千萬元以上,讓臺灣被全世界看見。

但2001年後,一波接著一波的病變讓九孔產業跌進谷底,產量跌到最低只有78公噸;到了現在,很多臺灣人也不曉得貢寮有生產九孔。近年新北市政府與貢寮區漁會聯手打造貢寮鮑品牌,期望為東北角的九孔與鮑魚打出一線商機。

從野生捕撈、蓄養、建立人工繁殖、開發陸上養殖技術,讓九孔產業推上高峰。2001年開始一波波的病變讓產量持續下滑,直到近年才略有起色些。(製表/洪嘉鎂;資料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漁業統計年報)

地名包裝商品,貢寮鮑身兼地方活化任務

不管九孔還是俗稱的鮑魚,在分類學上都屬於鮑屬,有些人會把九孔稱為「臺灣鮑」。2003年大規模病變事件之後,東北角九孔產量急劇下跌,有些養殖戶選擇棄養或是引進黑盤鮑養殖,也讓東北角同時擁有這兩種貝類。

近年新北市政府以萬里區捕撈的三點蟹、花蟹、石蟳,形塑「萬里蟹」品牌,一時間秋天吃萬里蟹蔚為潮流,新北市政府希望複製成功模式,用貢寮的九孔、黑盤鮑,推出「貢寮鮑」品牌,讓消費者知道生產地,進而到產地消費,降低水產品的運輸成本、促進地方觀光,最後吸引年輕人回到漁村。

新北市漁業及漁港事業管理處長汪昭華表示,九孔產業沉寂10年,「消費者只知道核四廠在貢寮,卻不曉得貢寮有九孔、鮑魚」,因此與當地漁會、民眾討論後,最終決定品牌名稱為「貢寮鮑」。

新北市政府也結合當地青農舉辦產地小旅行活動,青農李勝興透過產地小旅行活動讓民眾認識九孔產業、體驗餵菜過程。

新北市政府輔導地方產業,與貢寮區漁會攜手推出貢寮鮑品牌,除了舉辦記者會外,也推動產地小旅行、安心標章,就是希望讓這個在地產業有重新站上舞台的一天。

李勝興表示,這樣的行程可以加深民眾對於九孔印象與關聯,透過活動可以教育民眾辨認九孔與鮑魚的不同、學習如何烹調九孔,讓牠們走進一般家庭。

過去大家常用雪隧作為往來宜蘭的路徑,但這兩年觀光路線逐漸改變,有些人會選擇一趟雪隧、一趟濱海公路,這也讓假日貢寮地區多了一些觀光人潮。

現在週日下午3點開始濱海公路就會微微塞車,看在林麗美眼裡就是地方產業走出陰霾的第一步,「真的會有遊客在貢寮休息,主動選擇產地最新鮮的貢寮鮑。」

九孔對外人來說只是水產品,但是對貢寮孩子李勝興來說,他是被九孔養大的,現在回到這片土地上養殖九孔,也殷切希望產業能夠有起色。他帶著民眾做產地小旅行,了解九孔的生活環境、食物等,就是要讓九孔走入家庭、走入生活。

確認九孔戶籍地,說服產業接受抽驗

貢寮鮑之所以讓饕客願意掏錢出來,除了在地新鮮,另一個主因是食安有保障。

新北市政府先介入產業清查九孔池,讓大多數的養殖業者能取得養殖漁業的土地使用權,確認完所有九孔的戶籍地後,便逐步抽驗九孔及鮑魚。

汪昭華苦笑著說,當初漁民反彈很大,覺得政府要來抽驗很麻煩,「有業者就算人在池子附近,也會說他不在。」

新北市曾驗出九孔不符藥物殘留標準,但貢寮是開放式養殖,不用藥,經過追查後,問題出自餵食用的龍鬚菜。有些龍鬚菜跟魚類一起養殖,可能是魚塭用藥而影響到龍鬚菜,加強查驗之後,便沒有發生類似狀況。

現在有越來越多養殖業者願意接受政府抽驗,並配合新北市農漁產品安心標章政策。汪昭華說,現在抽驗時間一到,養殖戶就會主動詢問抽驗時間與核發安心標章的時間,甚至還會主動向政府通報產業問題。

林麗美表示,貢寮九孔是在潮間帶養殖,根本不可能使用藥物,但還是會定期查驗水質、餵食用菜,以及活體檢驗,確認沒有藥物殘留才能申請安心標章。

經過新北市政府查驗核可的養殖業者即可申請安心標章,以證明自家的九孔是沒有問題的。不管是量販通路或是在地購買,消費者只要認明標章,就知道產品來自貢寮區。

推廣與銷售的兩難

不過就算養殖業者配合度提高,貢寮鮑的名聲仍未像萬里蟹一樣響叮噹,核心問題在於「產量不穩定」,因為年產量與規模尚未達到穩定程度,政府與漁會都表示,不敢大力推廣,擔心供應量不足引發消費者反彈。

根據漁業年報統計,2016年九孔產量為248公噸,是近年表現較好的年份,雖然產業有逐漸復甦的跡象,但產量僅有全盛時期的10%。

林麗美說,這幾年與餐廳業者、國外業者牽上線,有些廠商很樂意購買,但因為九孔供應量一直無法穩定,擔心簽約後可能會衍伸違約問題。

汪昭華也舉出實際案例,2013年舉辦完九孔記者會後的一個月內,準備好的九孔一銷而空,當年原本要供應給餐廳業者,也因供應量不足而放棄。

雖然不敢大力推動,但是政府及漁會還是將餐廳及通路業者帶到養殖池旁,讓他們了解生產過程,再決定是否與養殖業者簽訂相關契約,並持續推動籌組產銷班,讓東北角的九孔產業盡量串聯起來。

現在有些餐廳開始購入東北角九孔作為店內的食材,而不再只是選擇中國小鮑魚,不禁讓九孔養殖業者想起喜宴桌上一定有九孔出現的風光年代。

政府做不到的,業者自己來

雖然向國外大批出口貢寮鮑在政府看來可能有難處,但是這兩年有一群畢業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的青壯年投入貢寮九孔養殖產業,他們運用過去在科技、醫療、通路⋯⋯等產業經驗,開設「海大牧場」,參與貢寮區漁會養殖產銷班,在貢寮當地養殖九孔、開設餐廳、研發多樣化九孔加工品,甚至收購當地優質九孔,透過自己的能力外銷到日本。

這一路走來十分不容易,因為臺灣九孔在世界舞臺上消失十年,要重返市場需要更多的努力,他們帶著東北角九孔去日本,從築地魚市場到高級餐廳,一間間推銷,最後在去年得到一次出貨機會,順利讓客戶認同,總計去年至少出貨20公噸以上。

在九孔的全盛時期中,臺灣也有外銷到日本,雖然近年也陸續有盤商出口,但活存率不見得很好,很多日本人甚至不曾看過來自臺灣的活九孔。

築地市場為海大牧場的九孔取了一個名字:「會動的九孔鮑」,透過獨家的包裝技術,讓他們銷售到日本的九孔活存率高達99%以上,甚至創下在日本活存將近一個月的紀錄。

海大牧場的外銷九孔除了在築地魚市場銷售外,也有一部分進到高級日本料理店、餐廳,好品質讓日本人相當驚艷。

凌晨,滿載著外銷九孔的車輛緩緩駛入機場,場內人員即刻進行卸貨、秤重的工作,接近中午時刻,這批九孔將會抵達日本,對日本人展現「會動的九孔鮑」。

午夜時分,業者正忙碌地將裝箱完畢的九孔逐一放上貨車,摸黑綁上帆布,準備送往機場。

未來真的有一線曙光嗎?

貢寮鮑品牌正式推出已第四年,漸漸有餐廳與通路商願意花較高價格採買安心標章貢寮鮑。汪昭華表示,打品牌後,產地價格的確有提升,至少當地養殖漁民多了一些空間。

九孔產業的前景似乎要逐漸轉好時,另一個風暴正悄悄的在東北角地區侵襲。今年冬天東北角九孔養殖業者各個臉色凝重,雖然海底養殖池活存率維持在3成,勉強打平成本。

不過從10月開始,業者發現九孔苗育成率奇差無比,12月依然沒有苗,明年東北角恐將面臨無苗可放的困境。

「是不是又要上演10年前的狀況?」養殖業者很擔心好不容易站起來的產業將再一次跌落谷底。

對於這個好不容易開始復甦的產業,貢寮人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就像大家都知道日本廣島生產牡蠣,當地人也希望未來民眾一提到貢寮,除了海水浴場、便當,還有新鮮又好吃的九孔。

今年九孔產業又再次走到十字路口,苗源不足的問題讓養殖業者膽戰心驚,他們擔心,好不容易有起色的產業會不會再次受到衝擊。


延伸閱讀

【九孔風華再現?】細數前世今生,一窺九孔興衰

【九孔風華再現?】復育九孔路迢迢,引進國外遠親尋出路

【看漁事長知識】從吃學起,帶你買九孔、知九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