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3號難波萬!18歲米達人創最年輕紀錄

文/ 林慧貞 攝影/ 黃世澤

「臺灣稻米達人冠軍賽」下午舉辦前三名頒獎典禮,今年北部、東部米大獲全勝,來自桃園八德、新屋的常勝軍米種「桃園 3號」,延續前幾年氣勢,分獲「臺灣好米組」、「臺灣有機米組」雙料冠軍,竹北 18歲青農陳成禮也以桃園 3號獲臺灣好米組季軍,創史上最年輕紀錄。
桃園 3號共獲得兩個冠軍一個季軍,其餘 3席皆為花東出產好米,評審認為,今年天氣炎熱,北部、花東溫度較低,收割又晚因此較新鮮,才能在競爭激烈的比賽中取得些微優勢。

桃園3號引領風騷

「全國名米產地冠軍賽」今年改成「臺灣稻米達人冠軍賽」,由團體賽恢復成個人賽,另配合有機栽培趨勢,也首度新增有機米組別,不同於以往選出十個入圍者,今年臺灣好米組和臺灣有機米組只選出前三名,連知名的池上米也在睽違三年後重返賽場,競爭相當激烈。揭曉得獎名單前夕,只見臺下入圍者個個手心緊握,繃著臉皮,氣氛緊張到最高點。

今年臺灣有機米組冠軍是桃園市新屋區農民呂理陽種植的桃園3號,臺灣好米組冠軍為桃園市八德區農民呂理文種植的桃園3號,農糧署署長陳建斌拆開信封宣布得獎名單時,兩位冠軍樂得從椅子上跳起來,親友團也振臂高呼,彷彿自己獲獎。

兩人不僅栽培同一個米種,也是遠房堂兄弟,前幾年的「十大經典好米」、「全國名米產地冠軍賽」都有獲獎紀錄,米王當之無愧。呂理陽曾在2014年和其他農友以台南11號拿下全國名米冠軍,由於近年食安危機頻傳,配合政府推廣種有機稻,「剛開始外觀醜,連碾米廠都不要」,每天勤跑桃園區農改場請益,今年終於苦盡甘來。

呂理陽說,今年天氣熱,許多區都染上稻熱病,石門水庫水質純淨、溫度低,適時引水灌溉降溫,才能種出冠軍米。「每天看自己的稻小孩成長,真的很高興。」

臺灣好米組得主呂理文曾在2011年拿下全國十大經典好米、2015年和其他農民以桃園3號獲選全國名米總冠軍,實力堅強的他卻謙虛表示:「今年太幸運」,桃園3號適合種在北部,外表晶瑩剔透,加上合理化施肥、少用農藥,多種因素造就冠軍米。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2004年育成的桃園3號,近年得獎無數,前年獲全國名米產地冠軍賽總冠軍,2011年十大經典好米更一舉囊括6席次。

臺灣有機米組宣布得獎名單時,兩位冠軍樂得從椅子上跳起來,親友團也振臂高呼。

臺灣有機米組冠軍呂理陽。

臺灣好米組冠軍呂理文。

桃園3號近年得獎無數,共獲得兩個冠軍一個季軍,在臺灣稻米達人冠軍賽獨領風騷。

18歲少年得獎,創最年輕紀錄

臺灣有機米組亞軍得主是花蓮富里農民陳俊雄種的台南16號,季軍則是臺東池上農民曾鵬璋種的高雄147,這也是池上睽違三年再度參賽。臺灣好米組亞軍、季軍則分別為臺東農民吳聲昌的台稉2號、竹北農民陳成禮的桃園3號。

其中陳成禮的祖父陳發生曾榮獲2013年全國十大經典好米,父親陳文熾則是2014年全國名米產地冠軍賽得主,陳成禮年僅18歲,首度參賽就獲獎,創最年輕得獎紀錄,可說是虎父無犬子。

陳成禮靦腆地說,要感謝父親協助,自己從小就開始幫忙農務,國中時功課不好,不愛讀書,高中後決定投入家中事業,早上7點、下午2點各巡一次田水,平常補秧、補肥,3點到夜校讀書,得獎訣竅無他,「要付出」。現在讀的是資料處理科,未來要繼續種田,並運用資處專長協助家中碾米業務。

陳成禮年僅18歲,首度參賽就獲獎,創最年輕得獎紀錄。

氣候炎熱,北部佔優勢

擔任此次評審的有機稻輔導專家張素貞表示,今年參賽稻米外觀漂亮、品質高,讓評審傷透腦筋,有些評審甚至要吃兩次才能評得出來;其他評審也表示今年天公作美,沒有颱風,稻子收成好,「超級難評」;有評審認為,今年一期作天氣普遍炎熱,北部、花東溫度較低,因此勝出。

連續兩年擔任評審的老爺大酒店廚師藍文彬表示,今年整體水準相當好,米粒外型飽滿、有光澤,咀嚼口感好,比對照組好很多,桃園3號可能是因較晚收割,比較新鮮,米香濃厚,才能在競爭激烈的比賽中取得些微優勢,花東米品質則一向穩定優良,「今年真的很難評,層次很高。」

評審除了評比米外觀,也進行嗅聞、品嘗等食味官能品評。

評審評比米粒外觀性狀,包含光澤、飽滿度和均勻度。

比賽制度五年改三次

今年稻米選拔比賽由團體賽恢復成個人賽,但其實2004年農委會首度舉辦「全國稻米品質競賽暨全國冠軍米競賽」時就是以個人名義參賽;直到2014年,農委會希望仿照日本新潟越光米,推廣產地好米概念,才改為團體賽,以「全國名米產地冠軍賽」替代;如今又改為個人賽,五年內改了3次,引發外界質疑。

對此農糧署署長陳建斌坦率表示:「以前署長不是我」,如今改個人賽是為了更聚焦,吸引農民報名和媒體目光,但推廣地區好米目標不變,「比賽14年來都是以鄉鎮地區為報名單位」,過往臺東池上農民邱垂昌、臺南後壁農民崑濱伯得獎後,池上、後壁變成知名米鄉,糧價提升,未來將繼續以個人賽舉辦,希望用得獎農民帶動鄉鎮稻米發展。

※ 本文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