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北農新任總經理吳音寧:從產地把關食安,讓民眾、孩童吃得安心

文/ 林慧貞 文/ 郭琇真 攝影/ 黃世澤

歷任彰化溪州鄉公所主任秘書、鄉長機要秘書的吳音寧,21日正式接任台北農產運銷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為北農紛紛擾擾的人事案劃下句點。上工一週毫無蜜月期,馬不停蹄走訪第一果菜批發市場,桌上公文總是兩三疊起跳,採訪前一晚,批公文批到11點才步入辦公室隔壁的寢室。許多人對他第一印象是溫文儒雅的作家,但七年鄉公所經歷、軟硬兼俱的做事風格,才是他得以來到北農的重要原因。

在溪州工作時,吳音寧整合許多個體小農,推動托兒所採用在地食材;說服當地農民不用農藥、化肥,協助「溪州尚水農產公司」推廣在地農產。秉持「想為農業做一點事」的心情來到北農後,他表示,北農每天負責全台三分之一農產品運銷,未來將思考如何運用這個平台優勢,協助孩童吃到好的營養午餐食材,同時加強食安,讓民眾吃得安心。

北農對菜價舉足輕重,未來該怎麼在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取得平衡?吳音寧誠實地說,目前還難以回答,必須等實際上做了,看面對到什麼問題再一一解決。倒是溪州鄉親很挺這個女兒,對他說:「如果你們沒菜,我的菜就送過去,就算別的地方出的菜價比你們高也沒關係。」

吳音寧自小在農村長大,深諳地方人情義理,和溪州農民已建立深厚的革命情感,不過面對將近600名北農員工、來自全台2700多名蔬果承銷商,如何協調各方勢力,考驗他能否順利推展政策。農傳媒專訪吳音寧,分享轉戰北農後的期許與目標。

台北農產運銷公司總經理吳音寧。

首要任務捍衛食安

問:您在溪州鄉公所當主秘多年,撰寫《江湖在哪裡》剖析農業,您認為目前農產品產銷制度有哪些需要改革之處?北農在其中可以扮演什麼角色、首要任務是什麼?

答:很多,先不談北農本身組織,稍稍談一下食安就好。我來之前就看到新聞報豆芽菜用漂白劑,也常聽到農藥殘留量超標,本來進來後覺得可以投入設備、人力,好好做檢驗。

但才不到一兩天,我去看了一下市場,發現最主要是時間問題,大約晚上8、9點進貨到這裡,然後馬上就理貨、過磅,2、3點就要拍賣了,檢驗時間剩多少?

再來,市場那麼大,一天一千多噸的量,在拍賣前檢驗作業就要完成,目前編制上人力不夠,但這還可以解決,設備也可以用錢買,但什麼東西在什麼時間驗什麼項目,這不是說一說就有辦法解決。食安事件爆發後常常說要加強檢驗,但重點是要制度化。

產地就應該做到第一層把關,如果到市場才把關,時間上一定沒辦法好好徹底把關,這件事不會只落在市場上。當初我來時想說,可以做這個做那個,同仁就提醒我不要又把所有事情攬在身上,這是從產地到市場一整套的制度,不過至少在市場這邊我們會努力改善。

我還在思考具體如何實施,就跟當初在溪洲做在地食材一樣,改變牽涉的不只是消費者、市場行政人員、市場設備,也牽涉到所有來你這邊的業者,還牽涉到所有餐廳、消費者,許多消費者都喜歡吃又白又好看的豆芽菜,若業者不去迎合消費者,豆芽菜看起來又黃賣相又差,誰要買?如果消費者去別的地方買漂亮豆芽菜,那你叫這邊遵守規範的業者怎麼辦?必須好好考量,一個政策要落實沒那麼簡單。

串接生產者和團膳業者,扮演營養午餐整合角色

問:延續剛剛談到的食安問題,農委會要推四章一Q結合學校午餐,讓小朋友吃得好,也拉動國產農產品追蹤追溯,不過營養午餐也常常會遇到天氣不好斷貨危機,北農可以扮演什麼角色?溪州托兒所在地食材供應曾遇到哪些困難,有哪些經驗可以運用到全台灣?

答:全台灣1/3蔬菜都來到這裡,種類很豐富,比較不會有缺貨問題,我覺得北農可以來做這件事,真正提供給學校好的食物。

北農就像個大菜圃,溪州是小菜圃,我推營養午餐在地食材時,很多菜來自家庭式農民,農民一分地種不同種類的菜,但冬天菜多、夏天菜少是沒辦法的事,例如菜豆盛產長很快,一個禮拜會吃兩到三次菜豆,像這種時候就必須和廚娘溝通,變換不同菜色。

整合菜圃必須做組織,第一,要了解產地農民,知道哪裡產什麼、什麼東西長什麼樣子,北農也要跟這些產地有聯繫、理解,而這個理解是比較誠實的,沒有關說利益、炒作的理解,這樣的理解比較真實,理解這些東西後,就會知道食材有哪些來源。

在溪州找食材時,我會去產地拜訪、確認這些東西的種植情形,每個農友都有各自的狀況,也有農民明明菜的狀況不好了還硬交給你,學校廚房就哇哇叫了,但我們知道去哪裡溯源、菜從哪個農民來,出問題馬上知道是誰的。

剛開始在溪州推在地食材,各界反應超多,每個廚媽個性、煮飯方式不一樣,例如調味量多寡、菜單喜好等,也有家長抱怨菜的重複性很高,但後來媒體報導比較多,農民也會直接找廚媽,實際去幼兒園看狀況,慢慢聲音就變小了,當然一部分也是因為制度化了,知道怎麼供應,但還是要持續溝通,包括老師教育、食農教育。

台北農產運銷公司辦公室樓下即是果菜拍賣市場,吳音寧與蔬果承銷商討論最近的缺菜狀況。

推動改革要努力說服

問:推動改變並非朝夕可完成,勢必得面對不同意見的指教,帶著地方經驗來到北農,您認為應如何拉近和農民的距離?如何和既有工作者磨合、協調,同心協力推動相關政策?

答:這個真的要實際做了才知道問題在哪,我覺得人跟人拉近距離的方式都差不多,你只要和善就好,這不是大問題,問題在理念不同時怎麼辦。

有些政治人物可能花了80%力氣去做人情,維持友好關係,但既要有友好關係,又要有理念時,那才是一個大問題,因為一方面要做事情,就沒辦法花80%力氣兼顧人情,那要用什麼方式把理念說服到他們答應,這部分我有時候做得比較弱。

我剛剛在推溪州「尚水米」的時候,有人說這是小孩子玩玩的,抱持看笑話的心理,但某種程度上他們也很務實,務實的點在有沒有賺錢,如果你跟他說重點不是賺錢,他會反問你那重點是啥,因為現代化農業發展裡面,讓大多數農業價值取決於有沒有賺錢。但要跟農民說,有人為了賺錢違法亂來了,這件事情我們願不願意一起檢視、改善;另外就是,難道做農只有賺錢嗎?

有時也要折衷說服,剛開始我說服農民不要用農藥、化肥、除草劑,農民說不可能啦,但他們跟我一起反廢土、中科搶水等抗爭運動那麼多年,因為人情關係所以挺我,我剛來台北時,農民說:「我知道台北人都很在意菜價,如果你們沒菜,我的菜就送過去,就算別的地方出的菜價比你們高也沒關係。」理念跟人是很錯綜複雜的。

北農應促進產銷理解,發揮公共性

問:北農具官股成分,除了公司要賺取利潤外,您認為北農還肩負哪些功能?

產銷問題很複雜,我一直覺得包括自己和農政單位,真的都還不夠理解,社會容易用片面化標籤談論這件事,菜價漲就說菜蟲,彷彿這兩個字就能合理解釋事情了,可是從來也不是這樣,然後就有另外的人出來反駁,兩邊對立、互喊,但事實是什麼卻不見了,實質問題沒解決,這樣很不好。

除了果菜市場,從果菜市場衍伸出到產地的體系很大,我也還在思考,這麼大的環節,應該怎麼開一個窗口出來讓大家理解。

果菜市場衍伸到產地的體系龐大,吳音寧認為應該思考如何打開一個窗口來讓大家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