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南臺灣大型雞蛋集貨場,聽大盤商怎麼看一次性包材規定?

2014年12月24日,農委會通過《動物傳染病防制條例》第14條,「裝載生鮮禽蛋,應使用一次性之裝載容器或包材。」緩衝兩年多後本週一正式執法,對違反者開罰。
但過去半年多來,產業團體反彈聲不斷,反映使用一次性包材如紙箱、紙盤等,會增加成本和運輸困難,希望沿用現行塑膠籃裝蛋模式。最後農委會防檢局採取折衷,將塑膠籃視為「物流箱」,只要清洗乾淨,搭配瓦楞紙內襯一次性使用,即視同合法。防檢局的新解釋引發正反討論。
雞蛋採用一次性包材運送,被視為提升衛生與加強防疫的進步做法,國外行之有年,但為何政策推動兩年多,蛋商還是堅持使用塑膠籃散裝運輸?究竟國內蛋品運送現況如何進行?
農傳媒來到生產現場,採訪臺灣最早採用洗選蛋、一天可供應60萬顆雞蛋的大盤商、信興蛋行負責人涂萬財,探究國內雞蛋運送的現況與挑戰。

涂萬財的公司相對乾淨許多,主因是每天出貨的雞蛋一半經過洗選。

8成以上蛋源透過蛋商傳統通路

根據農委會畜牧處統計,臺灣一天流通到市場的雞蛋約2千萬顆,中央畜產會曾統計,80%以上蛋源都需經過蛋商傳統通路,涂萬財登記在高雄的公司即是其中之一。

他投入雞蛋產業40年,今年已76歲,仍舊每天開半小時的車,巡視實際處理雞蛋的屏東鹽埔集貨場。這個佔地1500坪的建築物,可說一路見證臺灣雞蛋產業演變。

集貨場裡有三分之一的面積是用來進行洗選作業,其餘則是20多噸大卡車來來回回的卸貨區,以及成千上萬個裝滿雞蛋的塑膠籃。少數蛋紙箱則安靜堆疊在不起眼的倉庫角落。

農委會近年呼籲業者包裝雞蛋,使用紙盤、紙箱、塑膠盒等一次性包材,涂萬財20多年前就這麼做了,但主要供應給漁船、國軍,理由竟是「因為塑膠籃拿到船上要很久才回得來啊!」

由於涂萬財的集貨場離高雄港不遠,許多遠洋漁船都會向他購買雞蛋,但船一去就是2、3年,傳統塑膠籃難以回收再利用,因此他乾脆用紙盤、紙箱裝。供應國軍也是因為難以回收塑膠籃,才用一次性包材裝雞蛋。

這幾年也有許多飯店要求涂萬財用紙盤、紙箱裝蛋,目前他一天約出貨60萬顆雞蛋,但紙箱盤蛋比例極少,連他自己都沒統計。

集貨場裡是20多噸大卡車來來回回的卸貨區,以及成千上萬個裝滿雞蛋的塑膠籃。

紙盤紙箱成本大估算

涂萬財公司的紙箱約可裝載240顆雞蛋,需要8個紙盤,總計成本約60元,平均一顆蛋多0.25元,對消費者來說看似不高,但許多早餐店、雜糧行一天需用掉上百顆蛋,成本加起來就很可觀。同時政府並未強制規定使用一次性包材裝填的雞蛋,沒有棍棒也無胡蘿蔔,推廣效果自然不彰。

搬運也是一大阻力,目前涂萬財還沒有針對紙箱盤蛋設計運輸設備,因此得要靠人力一箱一箱搬。採訪當天,運輸工人邊流著汗,在破攝氏30度高溫下來來回回彎腰,將13公斤重的雞蛋紙箱搬上小貨車,對本來就缺工的雞蛋產業,無疑雪上加霜,徵人困難。

傳統的雞蛋運送方式,多半是塑膠籃一層層堆疊到一定高度後,再綁上束帶固定。15層是基本,甚至有人疊到17層。卸貨時,工人會用帶著滾輪的鐵勾,一次勾取十個以上塑膠籃,動作非常敏捷與熟練。雖然中央畜產會曾開發出可以堆疊紙盤蛋的台車,但考量便利性和成本,蛋商使用意願不高。

至於有蛋商反映,紙箱盤蛋遇到下雨容易淋濕,涂萬財倒不認為是問題。相較於許多露天的運蛋車,只用束帶綁住蛋籃,下大雨時才蓋上帆布,他特別使用小貨車,兩側加裝帆布,避免雨水入侵損壞紙蛋箱。

由於當天出貨的雞蛋較少,工人堆疊了塑膠籃當遮板固定紙蛋箱,仍舊沒有塞滿小貨車空間,但經驗老到的工人說沒關係,蛋箱沒那麼容易滑動。

防疫、衛生難題怎麼解?

相較許多集貨場的塑膠籃佈滿雞屎、蛋黃、蒼蠅等,涂萬財的公司相對乾淨許多,主因是每天出貨的雞蛋一半經過洗選。民國70年代洗選蛋觀念傳入臺灣,民國74年臺灣省雞蛋合作社成立,在屏東鹽埔設立了集貨場,臺灣省政府農林廳又於民國78年補助合作社洗選分級機,每小時可洗1萬粒,開啟臺灣洗選蛋市場。

但當時臺灣人仍習慣在雜貨店挑選散裝雞蛋,洗選蛋消費市場成長有限,集貨場一度停擺,目前交由涂萬財管理。由於省政府補助的洗選設備已不堪用,他又自掏腰包買了一台新的洗選設備。

洗選後的雞蛋,部分放入10顆裝透明塑膠盒,部分是30粒裝的塑膠蛋盤,最後皆被放入塑膠籃,比照傳統散裝雞蛋模式堆疊上卡車。由於這些塑膠籃未曾運入過蛋雞場,通常只沾染到少數灰塵。

不過在禽場收蛋、四處流動的塑膠籃相對沒那麼乾淨。法規沒有強制要求固然是其中原因之一,另一重要因素在於雇不到工。

涂萬財公司以時薪計算,工人日薪比照基本工資,加上餐費補助,一天所得約1000出頭,雖然工作穩定,但必須整天站著工作,有時還要搬運重物,無法留住年輕人。

由於農委會從這週起就要強制執法,目前雖然還未接到罰單,但涂萬財說,會加強清洗蛋籃。至於人從哪裡來?他無奈地說,只好趕緊找人,假日多加班了。

雖然工作穩定,但工人必須整天站著工作,有時還要搬運重物,無法留住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