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抗廢耕,日本水稻梯田活化復育之路

文/林宜潔

首圖提供/安井一臣

圖片提供/安井一臣

在國內農業生產全面萎縮的挑戰下,日本佔地約20萬公頃的水梯田,在1970年代之後面臨嚴重廢耕危機。20幾年來,透過學界成立梯田相關協會,建立民間認養梯田的制度,並多方舉辦梯田農事體驗活動、選美比賽,復育水梯田的理念在日本逐漸受到重視,全球僅50個地區入選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日本的水梯田地區就佔了4個。活化水梯田,日本是怎麼做的,跟著專家一起來看看。

整體農業生產下降,日本水梯田保存面臨挑戰

「水梯田生產效率不好,在日本農業生產整體下降的情況,水梯田更容易被農家放棄。」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兼日本棚田學會理事長山路永司,長期關注日本水梯田保存活化,本月25日應行政院農委會花蓮農業改良場之邀,來臺出席「日本水稻梯田保全活用實踐經驗交流講座」時指出,日本從1970年代後,因飲食習慣改變,稻米消費量直落,造成稻米生產過剩,時至今日,日本有高達4成的糧食依賴進口,加上大量擴建道路跟住宅,國內耕地面積逐年縮減,廢耕地大量增加。

日本梯田學會副理事長安井一臣補充,相對1962年日本人年均米消費量約118公斤,近年幾乎攔腰砍半,剩不到60公斤,這也讓因為地形傾斜不易耕作、勞動成本高且經濟產值相對低的水梯田,面臨荒廢危機。

日本水梯田佔地約20萬公頃,約全國水田面積一成,山田永司舉例,像他出生的愛媛縣西条市千町,原本也有約40公頃的梯田,目前大概有2/3都荒廢不再耕作。

水梯田廢耕也跟日本農業勞動力人口老化有關。根據2015年日本農林水產省公布的農業白書,日本農業勞動力人口數在2015 年只剩下 175.4 萬人,其中 65 歲以上占了65%。少子化跟人口老化,都導致日本農業勞動力人口不足,也是日本農業永續發展的隱憂。

山路永司舉例,日本在過去30年間大概有7千個左右的聚落消失,多是因為人口外流與老化,當村落裡人口低到一定數量,聚落的生活機能就會崩壞。「很多聚落幾乎都遷村,老人家到山下與小孩同住。有些聚落則是指在春天回去耕作,其它時間都待在外面。」

山路永司補充,從事農業的報酬不佳,也是另一個造成水梯田保留不易的原因。他舉例,相對日本法定最低薪資每小時約850日圓,從事農業的每小時平均報酬只有約600-700日圓。加上梯田存在的淺山農業地域(日本稱為中山間農業地域,林野率佔地區土地面積五成以上)就學與醫療都不便,道路妥善率,基礎生活機能不佳,在在增加廢耕率。

日本水梯田約佔全國水田面積1/10,1970年代後面臨嚴重的廢耕危機。

環境意識抬頭,保育水梯田就是保留綠色水壩

日本開始真正重視水梯田的復育是在1990年代,大眾環境意識抬頭,山林濕地的保育行動才真正展開。

「保育水梯田就是保留綠色水壩。」日本梯田學會副理事長安井一臣指出,水梯田對生態環境有重要影響。水梯田在雨季時可以蓄水,大量降雨會滲透到土裡,降低對土地的直接衝擊,能夠防洪,還能減緩土石流。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的調查,水梯田保留下來的水資源,一成用於灌溉稻田以及大氣蒸發,剩下來七成會往下流到其它梯田或下游繼續供給水源,另外二成則滲透成為地下水。

他舉例,朝日新聞在2010年曾專題報導,日本企業SONY位於熊本的電子工廠,因受到處於地理高勢的水梯田廢耕,地下水來源缺少,造成位處低勢工廠的水源取得困難。報導中提及,由於地下水位不斷下降甚至短缺,SONY公司只好向上拜託梯田農民繼續耕作水梯田,不出兩年,地下水位又恢復以往,可見水梯田保持耕作對於地區水源涵養的重要。

1993年是關鍵轉捩點,日本因為寒害遭受近代最大的農產短缺危機,山路永司指出,「當時大家都覺醒了。」日本社會自此出現水梯田的保存意識。

讓都市人成為梯田的粉絲,推動認養,活化水梯田

1993年,認養梯田owner活動在日本誕生。活動主旨是將各地將水稻梯田的資訊公開在網路上,民眾可以上網了解,並且付出一定金額加入認養,幫助水稻梯田維持生產。

山路永司舉例,住在都市的居民可以加入認養某一塊水稻梯田,除單純付出認養金,也能去當地幫忙農作,收成的農作物會寄送到認養主手上。

光靠認養的民眾偶爾到田裡幫忙並無法維持土地生產,因此,梯田的地主也會組成團隊從事農作,收入除了有認養金幫忙給付,也有一部分來自公部門的補貼。一般來說,每人認養100平方公尺一年費用約三萬塊日幣不等。

山路永司說,認養制度剛開始並不被日本政府認可,公部門頻頻介入讓事務運作變得複雜,但隨著效果顯現,梯田保存會目前已成立獨立運作的法人,認養制度也在日本全國梯田遍地開花。

「我也會帶我的學生去體驗除草耕作,還舉辦了梯田泥巴排球賽。」他說,維持水稻梯田的生產與景觀都是復育水梯田的重點,目前已有許多梯田受到日本文化財保護法保護。他強調,要讓水梯田的生產維持下去,除了認養金以外,必須不斷創造都市人與水梯田的連結。

日本推動的梯田認養制度,讓許多住在都會區的社會大眾,除以認養金支持水梯田復育以外,也能親自到認養的梯田體驗農事。

安井一臣則補充,「辦活動就是為了要讓都市人更理解水稻梯田跟里山精神,要讓他們成為梯田的粉絲。」他說,認養制度連結了觀光資源,讓都市人能夠體驗並參與水梯田的農業生產,然而認養制度的運作管理也都需要大量人力。

「我常常舉辦很多遊戲引誘都市居民來參加。」安井一臣說,考量認養制度業務較為繁重,他自己則常常辦理單純體驗農作的活動,吸引都市人到鄉間體驗農事。

安井一臣通常會找熟識的農友幫忙張羅水梯田場地,一場農作體驗活動可以號召五十個人參加。每人體驗費約一千日幣,農友會在旁指導怎麼插秧,也會搭配稻米的知識問答。比如,一株稻苗會長出幾個稻穗?一個稻穗有幾顆米?等等有趣的農業知識小考,活動結束還會帶參加者觀察田間青蛙、鳥類等生物。安井一臣說,來到鄉間親手種下這些米,人們就會對這塊田開始有情感,等到秋天收成,大家還會一起回去晾稻穀。

獲國內支持,也獲國際肯定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1999年日本農林水產省推出「梯田百選」的選美活動,在全國117個城市選出134個地區的最美的水稻梯田。2004年起,日本其它公部門,包含文化廳、各梯田自治區甚至各地方政府也會聯合舉辦各式梯田選美比賽。

山路永司指出,選美活動鼓勵梯田自治區夥伴產生自信,「大家都會希望自己的梯田是最漂亮的。」目前有許多水梯田都受到日本的文化財保護法保護,列入重要文化景觀。這些榮譽,不只在日本國內發酵,也受到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肯定。

2002年,為保護支持世界重要農業文化地景,聯合國糧農組織開始推動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認定。截至2018年,共有20個國家50個地區獲選,日本佔了11個,其中有4個地區與水稻梯田相關。

安井一臣表示,四個獲選的水梯田分別坐落於新潟縣佐渡市、石川縣能登地域、宮崎縣高千穗鄉椎葉山地域與宮城縣大崎地域。各自擁有獨特的生態、環境與人文等特色。

他說明,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選拔,重視自然與當地人生活互動下的農業生產景觀,除了保障地區居民糧食跟與生計、生物多樣性,也重視地區的傳統經驗、文化與價值觀傳承。

梯田相關的民間組織,對復育水梯田功不可沒

山路永司指出,日本有三個推動水梯田復育的重要組織,分別是創立於1995年的全國棚田聯絡協議會。每年會集結全國梯田社區開高峰會,也會發行相關期刊。1995年,也首度創立梯田的市民互助聯絡網路。山路永司說明,成立聯絡網絡的初衷是為了讓梯田農夫跟市民可以交流互動。當農村需要幫忙的時候,網絡可以媒合市民一起幫忙。2002年梯田網路正式成為非營利事業組織,會報導最新的梯田動向,也出版相關書籍。

另外,則是由關注水梯田的社會人士與學者於1999年成立的棚田學會,每年除針對梯田研究出版三本期刊,也會舉辦梯田相關的研討會,以及國內外梯田參訪行程。

今年9月,日本全國梯田高峰會議將於日本長野縣舉辦,並將首次有法國、德國的代表到場參與。山路永司也進一步邀請臺灣關心梯田保育的人士到日本一同參加,與國際人士交流水梯田的復育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