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活化運用人力紓解農業缺工?產官學齊聚對話謀出路

DCIM100MEDIADJI_0029.JPG

文/林宜潔

圖片提供/豐年社

首圖攝影/林良懋

臺灣農業長期面臨勞動力短缺,行政院農委會去年開始大量投入資源協助訓練、招募人力,並建置農業人力資源平臺。但面對大量人力缺口,上述方式能滿足的需求有限,產業仍有開放農業外勞的聲音,尤以畜牧業最為殷切。但有農友與專家提醒,開放農業外勞只能解決短期的問題,未來長期管理才是挑戰。勞動部代表則說,不應僅從滿足人力需求角度思考引進農業外勞議題,還應審慎評估對臺灣整體社會的影響,因此目前沒有規劃開放農業外勞的計畫。

解決長期問題,須邁向機械化生產

為解決國內農業勞動力常態性缺工1.5萬人次,季節性缺工高達26.5萬人次,行政院農委會從去年開始推動人力調度措施,目前已成功媒合約1千8百多人常態性投入農業工作。

不過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昨(10日)出席於臺灣大學舉辦的「農業人力活化與推動運用座談會」指出,和缺工相比,長期來看,從農人口嚴重老化是更大的挑戰。臺灣目前種植水果約有20%有機械化,蔬菜則只有5%。他強調,未來必須盡力發展機械化,否則再多人力恐怕都不夠用。

轄區內生產大量水果如荔枝、棗子的高雄市農業局主任秘書梁銘憲指出,果樹目前8成以上都需要人力,機械化目前只用在後端選果。未來的確需要投入研發採收輔助機器。

恆春鎮農會總幹事林順和表示,屏東洋蔥採收這兩年也開始部份使用機械,農民必須經過訓練,也要時間習慣操作。「不然(操作機械不慎)很容易把洋蔥弄壞,採起來只能打掉變成不良品。」目前屏東好幾家農會都擁有採收機械,未來也考慮成立代耕制度,訓練人員操作,幫農民代耕。

農委會輔導處農業人力發展辦公室執行秘書蔡佩君則指出,成立機械耕作團的確是重要目標,目前有地方如桃園已成立機械互助合作社,未來也希望在彰化、雲林推動導入蔬菜採收機。

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昨(10日)出席於臺灣大學舉辦的「農業人力活化與推動運用座談會」指出,發展機械化是解決長期農業人力老化的重要方向。

可善用媒合APP,人力需分級

除了發展機械化,農工人力媒合也有許多問題尚待克服。梁銘憲指出,「我們在高雄有成立一個3000多人的line群組,很多缺工po上去2個小時就會媒合到,」不過這只能在農民緊急需求初階人力的時候派上用場,因為要考量來的人沒有太多農業技術的基礎。農民若要透過平台找農工,建議還是要先把工作類型規格化,去找相對應合適的人力。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張宏浩則提醒,這樣的媒合平台跟一般網路共享平台如UBER不太一樣。「因為你叫UBER你不太會在意誰來,但是農業人力的年齡技術需求都要考慮。」

與農民契作了50幾公頃荔枝的芳境合作社許倫肇表示,去年開始透過農會有申請到農業師傅跟大學生到場打工。「人力分級管理很重要。」許倫肇指出,像是大學生來,尤其是女生一定去摺紙箱,男生才可能要去搬東西,也跟能夠爬樹採果的工班師傅不一樣。農場主人需要一點時間跟來工作的人磨合,才能管理、分配人力,這樣才有效益。

芳境合作社許倫肇分享,沒有技術的人力來支援,農場主人需有磨合的心理準備,人力分級管理能讓工作效率增加。

引進農業外勞非萬靈丹

中華民國酪農協會昨天在座談會上則再度呼籲政府用專案示範的方式開放農業外勞。理事長洪長進表示,酪農業是技術密集的類別,臺灣酪農業長期受苦於人力不足,從民國104年就極力跟農委會、勞動部等跨部會協調,雖然開放農業外勞不是萬靈丹,但仍希望能用專案試辦的方式,讓酪農業引進農業外勞。

不過外界有人質疑,臺灣酪農業之所以缺工嚴重,是因為自動化程度不夠,勞動環境不佳,導致人力招募困難。對此,洪長進回應,主因是國外的電腦系統在臺灣高溫多濕環境之下,只有別人一半的壽命,酪農業禁不起負擔這樣幾百萬的成本,未來該怎麼解套仍待討論。

臺大農業經濟學系教授張宏浩對農業外勞持保留看法。他指出,「我覺得引進農業外勞只能解決短期的問題,面對季節性缺工的調節、語言隔閡、長期管理又是另外一個挑戰。」

臺大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教授王俊豪則說明,臺灣、日本與韓國都面臨類似農業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日本目前是以農業研習生的名義進用農業外勞,每年大概六千至八千人不等,而且有逐步放寬的跡象。韓國則是較為直接,社會已有承認外籍勞工會成為韓國農村重要景觀的共識。

目前臺灣農業有開放外籍勞工的類別,只有漁業1.2萬名跟屠宰業543名。面對酪農業的呼籲,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專門委員莊國良回應,目前並無開放農業外勞的規劃。開放農業外勞對國家不只有經濟影響,同時有其他對社會影響的複雜面向要審慎評估,「大家也要思考一點,開放農業外勞會改變農村面貌。」

莊國良補充,站在勞動部的立場,開放農業外勞與否有三個大原則要考量。第一是不能影響到國內的就業機會,第二是要提高勞動條件,要保障務農薪資,農業外勞進來不能拉低國內的薪資水準。勞動部針對合理勞動條件會要求雇主必須先僱用本勞,真的召募不到本國勞工才可以雇用外勞。

最後則是工作權益要獲得保障。莊國良指出,如果真的要引進農業外勞,基於保障國內就業機會跟保障外國人工作權益,應該會以單一雇主,如以農會為僱主的模式進行。莊國良補充,單一農戶農忙時間有限,其它時間的勞動規劃會成另一問題,如果雇主是農會,除了外籍勞工勞健保較有保障,也可以比較全盤性調派人力。

農委會輔導處處長朱建偉則回應,各地農會這一年辦理招募調派人力團,能力明顯成熟成長。未來因應農業缺工除了發展機械化生產以外,打造優質的勞動環境也很重要,要讓勞方跟資方都能拿到合理報酬,人力才留得住,產業也才能有新血活化。

昨(10日)於臺灣大學舉辦的「農業人力活化與推動運用座談會」,由農委會輔導處處長朱建偉(前排右三)與十數位產官學代表出席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