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動物獸醫師面臨斷層,需從源頭開始著手:管理原則為第一步,引進畜牧專業人員

內容提供/ 豐年雜誌 文/ 林慧貞 攝影/ 謝佩穎

這兩年來,畜牧業接連爆發食品安全、防疫問題,2017年雞蛋驗出毒物戴奧辛、農藥芬普尼殘留,2018年臺灣雲林地方檢察署又破獲不法藥商私自製作禽流感血清,在在都顯示畜牧場第一線管理出了漏洞。
臺灣畜牧業從早期自家飼養演變而來,從業人員年齡偏高,用藥安全和環境管理知識仰賴口耳相傳,資訊流通較慢,因此第一線獸醫師和畜牧專業人員更顯重要,但臺灣獸醫師就業選擇長期往伴侶動物傾斜,經濟動物如牛、豬、雞、水產動物缺乏第一線人才,畜牧學類科系則尚未建立專業的證照制度。如何讓專業人才適得其所,成為畜牧業者與政府的後盾,關係著畜牧業的產業發展和食品安全。

2018年3月21日,雲林地方檢察署破獲兩起不法業者自製血清,聲稱可預防禽流感,在南投縣、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以每500毫升230元的高價,違法販售給養鴨業者、注射隊,除了可能因混入雜質而造成家禽死亡,最嚴重的是,若因此造成禽流感病毒重組,恐釀成另一波疫情。

經過進一步調查,這個防疫大漏洞從2015年就破了。雲林地方檢察署發現,不法業者從4年前就和屠宰場、養雞業者勾結,收集感染禽流感後仍存活的禽隻血液,再自行分離出血清;而近年禽流感疫情嚴重,養禽業者為了避免家禽感染禽流感後遭撲殺,也甘願承受不明風險,聽憑藥商兜售。

畜牧場管理原則為一大重點方針,因納入動物科學人才。

獸醫師人才缺乏,防疫漏洞難補

這個案例凸顯出產業界亟需更新專業知識、專業人員把關。目前臺灣的畜牧場把關主要仰賴獸醫師,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2018年4月統計,全臺灣獸醫師、獸醫佐(助理獸醫師)實際執業人數為4,947人,但多半集中在伴侶動物工作,對經濟動物興趣缺缺。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曾在2014年委託屏東科技大學研究《強化經濟動物專科獸醫師養成量能擴充計畫》,報告中記載中華民國獸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2014年針對各縣市獸醫師公會會員所做的調查,從事動物防疫、檢疫19%、屠宰衛生檢查(含肉品市場)6%、伴侶動物臨床56%、經濟動物臨床8%、野生動物及實驗動物臨床2%、試驗研究2%,動物用藥品1%、農會1%及其他5%(包含退休、待業、從事其他工作等)。

以上數據顯示,臺灣獸醫師有一半以上從事伴侶動物醫療事業,其次是公職獸醫師,再來才是經濟動物獸醫師。動植物防疫檢疫局表示,經濟動物獸醫師又以從事豬隻獸醫服務為最大宗,約有250位獸醫師,每人擔負2萬1,514頭豬;家禽獸醫師短缺最嚴重,只有88位,每位獸醫師約擔負109個養禽場診療工作,每人擔負120萬9,432隻家禽;其次是草食動物獸醫師,每位獸醫師約擔負91個畜牧場診療工作。

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附設農業試驗場畜牧組技士高仕軒正在為乳牛量肛溫,他認為有了牧場實作經驗,才能真正了解畜牧業者的辛苦。

經濟動物的飼養環境不若獸醫院,得和屎尿、臭味為伍,且工作時間不穩定,由畜牧場聘任的駐場獸醫師得跟著畜牧業者的飼養節奏走,母牛半夜生小牛、小豬拉肚子、雞感冒咳嗽了,第一時間就要趕赴診斷。在各畜牧場服務的特約獸醫師也好不到哪裡去,除了每天得自行開車到2、3個畜牧場看診,若動物臨時生病,畜牧業者一通電話也得出診,因此即便起薪有5、6萬元,比伴侶動物獸醫師起薪3萬元好上許多,也難以吸引新鮮人投入。

美國獸醫學會(AVMA)曾建議,1位獸醫人員負責約7萬5千隻經濟動物,但依據臺灣2010年「全國執業獸醫人員人力資源調查統計表」及「畜牧農情概況表」,臺灣每位獸醫師得負責39萬4,265隻,2017年最新調查比率雖有下降,但仍高達28萬隻左右,遠超過美國獸醫學會的建議。

《畜牧法》規定,「畜牧場應置獸醫師或有特約獸醫師,負責畜牧場之畜禽衛生管理,遇有家畜、家禽發病率達10%以上時,獸醫師應於24小時內報告當地主管機關。」此項規定用意是為了提供畜牧業者專業諮詢管道,保障動物健康,但實際上,遇到動物生病,許多畜牧業者根本等不及請獸醫師看診、開處方箋,第一時間詢問對象是藥商、注射隊,在未經獸醫師核可下,逕自購買藥物治療,禽流感血清事件即是一例。

引進畜牧專業,科學化改善畜禽場環境

經濟動物獸醫師短缺可能影響肉品安全,然而動物生病只是表徵,反映的是畜禽場環境管理問題。以2017年8月爆發的雞蛋殘留芬普尼事件為例,全臺灣1,459家養雞場,有44家驗出芬普尼,顯示這並非單一事件。臺灣飼料工業同業公會顧問兼飼料研究小組召集人許振忠、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系主任陳志峰分析,畜牧業者使用芬普尼主要用途是消除環境中的蒼蠅,以及避免雞蝨寄生在雞隻身上,造成雞不舒服、產蛋率下降。

由此可知,畜禽場管理是肉品安全的根本,而翻開獸醫師的教材內容,多半著重在末端的疾病診斷、病理分析,並不包括畜牧現場管理。

多年來,陳志峰積極呼籲畜禽場管理須納入動物科學人才,並指出獸醫師強項在於防治、診療疾病。以中興大學來說,動物飼養管理在獸醫系只是一門選修課,「獸醫師是在動物發病後才去診斷,我們學的是動物發病前的管理,但現在我們的專業沒有被重視。」他強調,並非否定獸醫師的專業,但專業要放對位置,政府在補強經濟動物獸醫師的同時,也應導入畜牧專業人員在現場把關,例如要求一定規模的種雞場、飼料廠、加工廠,必須有工作人員具備畜牧相關證照。

每隻雞的產蛋量、蛋重量、餵飼量、藥物、治療紀錄等等,都需要科學化數字紀錄,後續才能追溯、分析。

上述這些畜牧領域的專業程度高、影響範圍大,例如種雞場若源頭沒做好疾病管控,將連帶影響成雞產蛋量、存活率。杜宗哲打開電腦中的Excel檔案,密密麻麻的數字和折線圖一個一個跳出來,產蛋量、蛋重量、餵飼量、體重、藥物、治療紀錄等等一覽無遺,「如果生出來的小雞不太好養,必須注意那批種蛋的生產過程,是不是哪裡有問題。」

杜宗哲於大學、研究所都就讀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研究土雞育種,畢業後進入瑞興農業生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有色肉雞的種雞培育,每天都像在養小孩,要一隻一隻記錄雞的生長情形。

有色肉雞包含土雞、仿土雞,是臺灣重要產業,根據《農業統計年報》,2016年臺灣人約吃掉1億1千2百萬隻有色肉雞,產值高達224億元,但少有業者像瑞興農業生技股份有限公司一樣,詳細記錄種雞資料。小型飼養戶多半採土法煉鋼,直接在生產端做肉用土雞的「菜雞場」,挑出外型健壯、生長快的雞隻,當作種雞配種繁殖,造成市面上的土雞血緣混雜、遺傳組成不明、品質不穩定,也因此難以發展臺灣本土雞種。

從動物、飼料到排泄物,禽場每個環節都須注重衛生安全,現場工作人員必須具備畜牧專業知識。

「種雞場的飼養紀錄決定一切!」杜宗哲說,臺灣紅羽土雞生產最高峰時期的產蛋率差不多才62%,意指場內當週平均每天62%雞下蛋,白肉雞、蛋雞則高達8成、9成以上。種雞的產蛋率、餵飼量關係到成本效益,決定了何時淘汰這隻雞,但目前大多是小型飼養戶之間的經驗談,沒辦法科學化判斷這隻雞的性能好不好。

更嚴重的是疾病帶原問題,以家禽白血病為例,這種病困擾土雞界多年,罹病雞隻會產生腫瘤,受到緊迫後血管破裂死亡,而這種病會透過母體垂直感染,或者經由接觸水平感染。臺灣土種雞來源難追溯,許多雞本身就帶原家禽白血病,即便沒帶原,若環境管理不好,也容易被其他染病雞隻傳染。杜宗哲認為,除了種雞場,孵化場也應有專業人員把關。

本文轉載自《豐年雜誌》2018年6月號封面故事,原文標題為〈經濟動物獸醫師面臨斷層,攸關畜牧業平衡發展〉。《豐年雜誌》電子書平台,請參考:udn讀書吧TAAZE讀冊生活HyReadZinio華藝線上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