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供/ 豐年社 文、攝影/ 劉碧鵑
紅龍果原生長於熱帶雨林,1980年代在臺灣開始大規模種植。近年來為臺灣所熟悉,是蔬果市場的新興寵兒。以下會從育苗開始,分別敘述紅龍果的栽種技術,以作為農民在栽種紅龍果時的參考。
育苗與栽植,扦插苗最普遍
早期因枝條取得不易,只能利用實生苗大量繁殖進行栽植,目前則以扦插苗繁殖最為普遍,將枝條剪下直接定植於田間。紅龍果枝條帶有氣生根,一般在定植1~2個月後即可長根。若為育苗用,插枝的長度應取30公分以上,並選取生長勢強、粗壯、向陽、無病蟲害、1~2年生的肉質莖枝條,枝條基部削尖或斜切,置於蔭涼處讓傷口乾燥癒合後,沾少許發根劑或另加殺菌劑,再斜插於疏鬆的培養土,加快發根速率與減少切口的腐爛,如能刮去少許肉質莖露出中心的維管束扦插更佳。
剪下的肉質莖可先陰乾數天,待傷口癒合後再行扦插,可預防基部腐爛(基腐病)。亦可將剪下的枝條直接定植,但深度不宜超過3公分,在基部周邊覆滿土即可,初期水分供應不宜太多,否則傷口容易腐爛,但2個月長根後,水分的供應則要充足,以加速新芽抽生速度。利用扦插繁殖為目前最快速簡便的種苗培育方法,且能保有原母株的特性,全年皆可進行。
更新品種時,一般採用嫁接法(包括切接、嫩梢接、芽接、嵌接等多種)。依氣候環境及枝條生長情形選擇適當的嫁接方法,成活率一般可在8成以上。以切接或嵌接繁殖時,砧木的選擇為多年生,以不帶芽體的肉質枝條為最好,砧木至少30公分長,高溫期嫁接須加紙袋保護以防接穗失水萎凋;嫩梢接及芽接則多在氣候較為冷涼的初春進行,嫁接成活後芽體若抽長枝條至90公分以上,在氣候環境適合時隔年即可開花。
紅龍果一年四季均適宜栽植,但以春秋兩季較為涼爽的季節最好,可減少枝條水分的散失。定植後抽出的新枝10~14個月後可現花苞,原母株亦可能在當年即會萌花,但母株與過於幼嫩的新枝不留花果,以培育健壯的枝條為原則,一般定植後隔年才開始少量留果。
支撐架,水泥材質較為耐用
紅龍果為多年生攀附性的肉質植物,主枝須攀附在牆壁或支撐架,使其依附生長,興趣栽植者可在籬笆、圍牆等支撐物旁種植,大面積商業栽培時則須搭建攀附設施,並須顧及牢固與耐久性。因支撐架型式影響日後的管理作業,包括修剪、套袋、採收作業的方便性,並且影響單位面積的產能與燈照處理的成本,因此須審慎評估,才能降低生產成本。
在10多年前大多利用葡萄棚進行水平式栽植、籬壁式攀爬、單株放任栽植、架設塑膠管等生產模式,但前述方法多已淘汰不用。商業生產大多採下列所述2種方式搭架,行株距則依支架型式而異,一般行距為2.8~3.2公尺,株距單樁式為2~2.5公尺,A字型45~60公分,支撐架高度1.2~1.8公尺。
一、單樁式或鐵塔型
中美洲及越南大多採用此種方式,豎立材料包括水泥柱、耐腐樹幹、塑膠管(錏管)內灌水泥、錏管或組合防銹鐵條、竹節鋼等成塔型。此法管理作業方便,亦可試分2~3層栽培(支柱高度架高),可提高產量。以水泥柱(全長約180~210公分)而言,可設計架設為入土深度約60公分,地上部約高120~150公分,柱子大小直徑約10~12公分,柱內含2支4分鋼筋,柱形以方形為主。其搭建成本雖貴,但長久耐用,載重力亦較佳,為單柱中可使用最久的材質。(見表一)
種植法為在柱的四邊選擇種植2~ 3株苗,先人工用塑膠繩(布條)捆縛固定,日後氣生根長出後亦可固定於柱面上,使枝條沿柱上攀至頂,伸長後依附鐵圈上再遷往四周使其散布下垂,只有下垂枝才讓它抽蕾開花,主幹側芽一律剪除。因偶有枝條會自水泥柱頂端斷裂,為避免此情形的發生,應以鐵線綁縛或於頂端加支撐之環狀物如廢輪胎、鐵架或拉鋼索等,以免附著部位溫度過高或折斷。
利用木樁來栽植常因木頭腐爛或因載重過量而全株倒伏,較不建議採用。單樁式種植為獨立栽培,不須考慮種植方向,並且通風透光性最優,可以降低病害為害蔓延的速率,枝條管理上應使下垂枝條向四周分布均勻(人工輔助),以免傾斜。
二、A 型排架式
以錏管、鍍鋅管、鐵條、塑膠管或竹桿等為材料交叉架成A字形,叉點再加以水平置放材料或另埋地樁拉鋼索加強以支撐枝條的生長,生長的藤蔓則牽引至水平架上,並使其平均分布,此法採收管理尚屬方便,設置成本稍低於單樁水泥柱式。(見表二)
枝條可有效利用株間空間,結果面多,單位面積的產量最高,並且有利於燈照產調的處理。但此法須注意排向的受光強度(以南北向為主)與受風面(預防倒伏)。缺點為因密集栽培,通風性較差,枝條披覆複雜,不易控制枝條數量。人工採果與修剪作業較易被刺傷。A字型排架等栽植法皆為高密度種植,一旦罹病即會快速蔓延,不利於病蟲害的預防。
三、其他非規模種植
紅龍果可讓其攀附在矮牆、咕咾石、活樹樁上,甚至於電線桿上。棚架(利用葡萄棚)最不宜做為支附物,此法為讓紅龍果枝條在棚架表面如同葡萄藤般生長,因向水平伸展的莖蔓多分枝而抽蕾開花少,結果面大都在棚架上難以採收,多年後棚頂上的枝條密密麻麻也難以更新修剪。紅龍果以自然下垂枝條較容易開花結果,水平枝條雖受光面積多卻容易抽長新芽,結果量反而低。
除芽、摘心、除草
每年春季,枝條上的刺易抽生新芽,在主幹上及主枝上之芽體(刺),宜以香蕉刀全部割除,若為結果母枝則可於上方適當位置選留1~2顆芽培養成結果枝。結果枝達60~90公分以上時宜摘心或截短,避免繼續生長觸及地面或畦溝,並促進枝條成熟,提早開花結果。
因紅龍果的根系淺,且為肉質莖,切勿使用年年春等系統性除草劑除草,應採用機械除草或鋪覆稻殼、抑草蓆等防治雜草。另外,進行草生栽培可具有保水、保肥、增加地溫、防土壤沖刷、減少土壤養分流失等效果,對紅龍果根群的生長有所助益,但有些病蟲可能會因此有增多的趨勢,如螞蟻、椿象及蝸牛等,須多加注意防範。
修剪:控制枝條量必要作業
紅龍果在萌梢期常因肉質莖生長過於繁茂,有使支架倒塌之慮,因此修剪為每年控制枝條量的必要作業。而整枝的方式會影響修剪作業的難易,並間接影響人力管理成本,因此建園當時即應考慮支柱高度,以方便進行修剪作業。
每年的修剪大致於產期結束後進行,首先將當年生枝條進行疏刪,之後配合灌溉及肥培,促使萌生新枝,再選擇培養此新枝作為明年的結果枝。另外修剪量應考量植株整體營養狀況。
紅龍果的枝條依年分分成3種,首先是「3年生以上老枝」,因所有芽眼皆已開花或萌芽而無法再開花,為避免支柱承載過重,結過果的老枝條每年在採收結束後從基部剪除,以重新培養新的結果枝。另外,「1~2年枝條」最易開花結果,要適當選留,選擇標準因品種不同而有所不同;紅肉種因產期較晚結束,新枝於當年12月才開始萌生,此種新枝要超過5~6個月以上才具有結果能力,因此前年生未熟枝最好不留果或是末期才留果;白肉種因產期較早結束,10月即開始萌生新枝,此時即可著手培養此新枝,作為隔年的結果枝。
控制品質:疏花、授粉、疏果
紅龍果1年可開10批次花以上,商業栽培大多選擇其中的4~6批花果進行管理,若每批次都留果反而不易控制果實的品質。要生產果大質優的果實,必須做好疏花、疏蕾與授粉工作。
疏花首先從疏花蕾開始,同一枝條上花蕾數一般不宜超過2個,花蕾長成花苞或確定著果後,可再進行1次疏除。一般在現蕾後3日即可開始進行疏蕾,主要除去生長不良、連生、畸形的花蕾。同一主枝上的枝條約留6~8個花蕾,全株每批花果應控制在20花(果)以下,各枝條也應分批次留果。花謝後及時疏去畸形果和病弱果,每枝條至多留2果。
目前的栽培種大多已不需進行人工授粉,但仍有一些紅肉種,因花器構造上的差異,或是具有自花不親和性,仍須利用人工或進行異花授粉才能確保果形的肥大與增產;授粉其實只要將花粉沾在柱頭上即可,並無須將花粉倒進花柱的洞中,因紅龍果花朵大,比起其他果樹的人工授粉尚稱簡便易行。
有效授粉時間可為下午6點~隔天清晨7點,但以晚上8~12點花朵盛開時為最佳,授粉後4小時內若碰到大雨(可將花瓣打爛的程度),則該批花朵多無法著果;授粉時動作宜輕巧,使用毛筆沾取花粉輕觸柱頭即可,花粉蒐集於下午即採下的當日將開的花朵,或預先貯存於冰箱冷藏室中,1星期後仍具發芽力。為避免紅肉紅龍果只開花不結果,可間植10%其他不同的品種與品系,以增加果園花粉歧異度,減少自花不親和的現象。另外授粉後18 小時花粉管還未到達子房胚珠處,且觀察紅龍果完成授粉至少需48 小時,因此花後3 日前不要將花柱摘除。
紅龍果授粉後子房逐日肥大充實,然因其花器較大,子房與花柱間沒有明顯離層組織,枯萎花瓣不易自行脫落,為避免萎凋後的花瓣成為病菌的溫床,應於授粉後7日內將花瓣摘除。在自然落果期結束後,應先剪除弱莖蔓上的果實,並摘除弱果、畸形果,並對著果偏多的枝條進行人工疏果,原則上同一結果枝約30公分留1個果,避免果實因養分競爭而變小。
套袋:減少蟲害人為損傷
早期紅龍果的栽培並不習慣套袋,但近年來發現套袋可減少果實蠅、蝸牛、鳥害、表皮晒傷及人為的損傷,並能提高果皮的亮度與清潔,著色亦較為均勻,有助於商品價值的提升,增加市場售價。
套袋時間一般多在謝花後即開始進行,於2週內完成。果袋種類早期有用廢報紙,近年則有用黑色紗網、綠色紗網、白色紙袋、不織布袋、塑膠杯套及薄牛皮紙袋等多種材質。試驗結果發現不同氣候條件下適用的材質種類並不一致,在臺灣中部地區以不織布袋及薄牛皮紙袋的效果最好,著色最為均勻且不影響果實品質。
臺灣南部地區因氣溫較高,以透氣性佳的紗網效果較好。不織布袋及薄牛皮紙袋的遮光率雖佳但透氣性差,在高溫下用會加速果實成熟,品質變差,且煤煙病嚴重。在套袋管理過程中,要注意要能順利排出袋子底部的積水,以免造成袋內濕氣過高反而增加病蟲害。
本文轉載自《紅龍果栽培一本通》,原文標題〈栽培技術 基本才是最難,成本與產量間取得均衡〉,更多購書平台可洽詢豐年農市、博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