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漁業新勢力,東澳漁業栽培區世界海洋日永續盛典

文、攝影/ 邱士倢

海洋覆蓋地球近四分之三表面積,同時也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起源,各種豐富的海洋資源提供人類食物,也是許多人賴以維生的命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為響應聯合國世界海洋日,聯合宜蘭縣政府、蘇澳區漁會、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臺北海洋科技大學及東澳社區等,於6月8日來到「東澳栽培漁業區」舉辦「2018世界海洋日—親海、愛海、護海」活動,希望藉此喚起國人更加重視海洋環境,共同關心海洋生物的家。

漁業署辦理2018世界海洋日活動,產官學響應呼喊漁業永續宣言。

護海站起來!響應世界海洋日漁業責無旁貸

臺灣是海島國家,海洋資源為重要資產,根據臺灣海洋大學研究團隊指出,九成海洋廢棄物來自陸地,其中八成是塑膠製品(寶特瓶、吸管、提袋、瓶蓋),又以漁業廢棄物(漁網、蚵架的保麗龍浮具)占較高比例。這些人類的廢棄物進入海洋,除了改變海洋純淨風貌外,也造成許多海洋生物誤食這些無法消化的塑膠或是被廢棄漁網纏繞受苦死亡,嚴重破壞海洋的生態環境與生物資源。為了喚起民眾及漁民朋友對海洋環境保育的重視,今年世界海洋日的主題特別定為「打擊塑膠污染(Beat Plastic Pollution)」。

農委會主委林聰賢表示,為了讓漁業永續發展,農委會已將海洋漁業資源養護列為施政重點,擬定「復育海洋棲地」政策,持續積極推動傷害性漁法退出3浬、輔導縣(市)政府訂定禁漁區或水產動植物繁殖保育區、設置栽培漁業區及辦理覆網清除等工作。未來也將朝減少漁業廢棄物的目標努力,推動漁民使用可回收的漁具,並研究廢棄漁網如何回收再利用。

宜蘭東澳灣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具有發展漁村休閒體驗的潛力。

宜蘭縣東澳灣雀屏中選,魚苗流放復育漁業資源

新北市卯澳栽培漁業示範區及當地特色產業鏈加值化已具雛型,為推廣栽培漁業概念並促進漁業典範轉移,今日舉辦地——宜蘭縣東澳灣因具有良好的天然峽灣海域,環境生態維護良好,是做為魚貝苗放流的最佳場所,加上當地東澳社區發展協會的用心經營,今年已評選列入賡續推動栽培漁業區的地點之一。

由當地漁民及社區居民成立陸、海巡守隊,自主維護管理,促進漁業典範轉移。

設置栽培漁業區,促進產業永續發展漁村再升級

漁業署表示,栽培漁業區的願景,在海域部分是結合漁會取得專用漁業權,進行海域投放魚貝介苗,豐裕海域漁業資源,建立捕撈規範,達到「以海為田」的目標;在陸域部分則結合漁村再造,吸引民眾前往體驗漁撈及漁村生活的休閒漁業。未來期望能結合漁民、漁村、漁會及政府單位發展藍色經濟,並由當地漁民及社區居民成立海域及陸域的巡守隊(目前全臺成立3處巡守隊:卯澳、新港及東澳),將傳統漁業升級為社區自主管理型栽培漁業,藉此帶動周邊漁村發展休閒觀光漁業,增加漁民收入,朝向六級產業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