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重回日本市場,臺灣豬肉優勢在哪?

內容提供/ 畜產報導 文/ 中央畜產會企劃組 王淑瑛 攝影/ 謝佩穎

1997年臺灣爆發口蹄疫之前,豬肉銷日數量曾占達日本進口豬肉的一半,因新鮮味美、規格符合日本需求,冷藏肉不僅在日本超市直接上架,甚至讓當地消費者誤以為是日本養豬戶所產豬肉。在口蹄疫爆發整整21年後的今天,臺灣重燃希望,期盼由「施打疫苗之口蹄疫非疫區」成功邁向「不施打疫苗之口蹄疫非疫區」後,生鮮豬肉能重回國際市場,尤其是日本市場。然而,時移勢遷,臺灣生鮮豬肉銷日還有哪些優勢?未來又要做好哪些準備?

據統計,臺灣經日本認證通過可銷日加熱豬肉的肉品廠目前只有6家,有實績者更少,老字號的信功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是其中之一,從未撤守日本市場,與過去往來的商社仍維持一定的友好關係,目前主要以熱狗、叉燒肉類的加豬肉產品銷日。信功實業董事長楊博仁不諱言,要恢復口蹄疫之前的榮景,「不可能」;但臺灣依然有一些優勢在,包括運輸距離短、鮮度佳,日本消費者對臺灣豬肉品質還留有良好印象。然而,最關鍵的還是在價格,臺灣豬肉品質好,但價格競爭力也不能太差,生意才能做下去。

臺灣豬肉銷日的優劣勢

楊博仁回顧,因日本對進口豬肉實施差額關稅,若進口豬肉價格低於日本設定的差額關稅點,將課徵差額關稅以保護日本養豬農民,早期美國與加拿大的前腿、後腿肉因單價較低,一定會低於日本差額關稅的起徵點,因此競爭力差,但是後來開發了簡單調理的冷凍半成品(如僅以胡椒、鹽調味的絞肉進入日本做為熱狗原材料,以避開日本差額關稅),銷日量就慢慢坐大。楊博仁更表示,日本的熱狗市場非常大,因為熱狗利用方式非常多元,且可高度自動化生產,臺灣早期銷日冷凍豬肉許多就是用作生產熱狗和火腿。

信功實業董事長楊博仁暢談臺灣豬肉的優勢。(圖片提供/王淑瑛)

早期臺灣信功實業為了將豬肉銷日,很早就開發出先進的冷藏、包裝等保鮮技術,口蹄疫發生前,經日本厚生省測試並承認的保存期限就長達42天,如加計臺灣出關、船運及日本報關,全程保鮮可長達60天。不過,歐美等豬肉生產大國後來也投入大量資源,認真研究相關保鮮技術,「昔日的死路,已成活路」,現在冷藏豬肉要保鮮60天已非大問題。

那臺灣在這方面還有優勢嗎?楊董事長依舊抱持樂觀態度,臺日畢竟距離最近,訂貨至到貨時間短、鮮度必然優於歐美;依報關、航程及日本通關等時間推估,臺灣豬肉10天內可到達日本客戶手中(航次密集的話,還可以更快),美加最快也要十幾、廿天。

但在豬肉品質方面,楊博仁則認為,恐已難分軒輊。以公豬臭為例,臺灣因一直以來在公豬還是幼豬時便將其去勢,豬肉味道鮮甜而沒有腥羶味,因此受到日本消費者青睞;美加或歐洲等養豬大國早期均未將公豬在幼豬時去勢,但後來為開拓日本市場,也特別採取此種做法,並在豬品種上配合日本所希望的LYD三品及分切規格。換言之,臺灣昔日在豬肉風味方面的優勢恐怕已經被打破。

在公豬還是幼豬時即去勢,可使豬肉味道鮮甜無腥味,長期以來臺灣都是採取此做法,來維持豬肉風味。

市場競爭漸趨白熱化

品質與鮮度是打進日本豬肉市場最重要的條件,但楊博仁也直言,價格不能太難看。臺灣飼料原料仰賴進口、養豬成本高,母豬產子數也不如歐美,在早期冷藏與冷凍豬肉價差大的時候,臺灣冷藏豬肉挾鮮度(上架壽命長)及風味上的高度優勢,冷藏豬肉價格高不是什麼大問題,但如今冷藏肉投入者多、市場非常競爭,與冷凍肉的差距已縮小,冷藏豬肉價格競爭力不僅變得重要,甚至是搶占日本市場的關鍵。

另外在人脈關係上,20餘年來隨生鮮豬肉銷日中斷,主事者退休,新生代接棒,商場上的關係也還需要重新搭橋。楊博仁對此倒是很樂觀,他認為,在地球村的趨勢下,「有老朋友,也一定會有新朋友」,只要我方有交易上的優勢,日方有利可圖,日本商社還是會主動找臺灣採購。

仰賴日本市場的需求與偏好,臺灣在豬肉市場依舊有其優勢。

民間努力,未來依舊樂觀期待

臺灣若能成為口蹄疫非疫區,生鮮豬肉即可恢復外銷,不過,早期銷日肉品廠的設備多已不堪使用,必須更新;臺灣的養豬農民也必須配合生產符合日本衛生安全條件的豬肉,讓日本能重新接受臺灣的生鮮豬肉,如此,臺灣生鮮豬肉銷日還是可以樂觀期待。

快速剖析:冷藏、熟成豬肉市場現況

目前加熱豬肉銷日有實績者,只有信功實業、嘉一香等少數肉品廠,肉品大廠台畜公司表示,位於屏東農業科技園區的新廠落成啟用後,也將儘快申請加熱豬肉銷日。台畜副總經理黃存后也認為,豬肉銷日應該是所有肉品業者的期待。在日本進口冷藏豬肉市場部分,他認為,近20年來冷藏保鮮技術有進步,但幅度不大,主要是日本對熟成豬肉有偏愛,利用運輸過程讓豬肉熟成,成功打進日本餐飲市場。

黃存后進一步表示,熟成豬肉的肉質較為軟嫩,許多日式豬排店就強調使用熟成肉,使得進口冷藏肉愈來愈受歡迎,但熟成條件比一般冷藏肉更嚴苛,必須嚴格控制環境衛生條件及溫度,成本也比較高。 臺灣其實也有極少量的冷藏豬肉進口,以2017年由西班牙進口300公噸為最多,荷蘭及美國則各進口27、2公噸。

延伸閱讀

種豬產業走過一甲子, 如何東山再起?

 

(本文轉載自2018年4月號《畜產報導》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