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試所「農業害蟲智能監測暨管理決策系統」, 幫農友不再「望蟲興嘆」!

文/洪嘉鎂

圖片提供/農業試驗所

農委會農業試驗所上月中旬推出「農業害蟲智能監測暨管理決策系統」受到農友熱烈關注,目前系統建置約90種害蟲資訊可供查詢,包含文字、影音及整合性防治資料外,農友也可透過系統的IPM知識庫,學習害蟲防治相關技術,不用再苦苦等待研究人員開班授課。如果查詢不到害蟲資訊,農友只要拍下害蟲或受害作物的影像,上傳系統,研究人員就會協助判別害蟲資訊。

害蟲退散!就算不知道蟲名也能查

農業試驗所應用動物組彙整以往研究的害蟲成果資料,從去年6月就著手建置「農業害蟲智能監測暨管理決策系統」,今年4月上旬網站試營運。農試所表示,網站上線後就有農民主動查詢、提問。

目前網站系統建置約90種害蟲資訊可供查詢,除了基本害蟲資料外,也有許多精美照片,能一覽害蟲各角度資料,更可看到作物被危害後的樣貌。害蟲資料建置過程中,農試所納入各種防治方法,除噴灑農藥外,也提供其他方式防治害蟲。

應用動物組組長高靜華指出,臺灣常見作物害蟲高達好幾百種,但在生態環境變遷及種植作物改變下,害蟲種類也有差異,不見得每種害蟲都有防治藥劑及相關研究,也影響系統資料豐富度。以中國梨木蝨為例,過去農試所曾針對這項害蟲進行完整調查,因此平台上的害蟲資料就相當詳盡,農友可以從中了解其生活史、危害狀況等。

農試所曾對中國梨木蝨進行完整調查,害蟲資訊相當豐富。

高靜華說明,網站建置時有考量農友不見得知道害蟲名字,利用模糊查詢技術,可以讓使用者快速查詢到相關害蟲資料。以水稻為例,只要在搜尋欄打上「稻」,就會出現水稻、稻穀、稻蝨等十幾種與「稻」有關的建議搜尋內容,降低搜尋難度。

搞不清楚是什麼蟲?上傳照片詢問專家

蟲害發生時,農友可能會在作物上看到咬痕、黴菌等,卻無法發現害蟲蹤影,或是發現害蟲,卻無法在資料庫中找到對應害蟲,這個時候就能利用「影像諮詢」這項功能,讓研究人員來解答。

「拍照時,手不要抖!」高靜華指出,農友透過影像諮詢系統提出的問題,農試所會在三天內進行回覆,但請農友務必留下正確的電子信箱,讓研究員能順利聯絡,並詳述蟲害問題,上傳相關照片必須清晰明確,讓研究人員能快速辨識蟲害狀況。

高靜華進一步解釋,透過使用者提供的害蟲發現位置及危害作物,就能進行基本蟲害判斷,但不見得每種蟲害都能成功透過照片判斷,研究人員仍會提供相關資訊給農友參考。目前網站剛上線,研究人員及農友都需要累積提問及解答的經驗,未來若詢問案件增加後,將建立提問範本,讓農友知道該如何提問,可讓研究人員更清楚現場情況。

高靜華坦言,礙於經費問題,尚無法建置自動辨識系統,但至少要讓農友能夠查詢害蟲,看到相關資料。

保留珍貴研究資料 減少農友閱讀障礙

農試所進一步表示,著手建置農業害蟲智能監測暨管理決策系統,除了協助農友解決蟲害問題,另一個目的就是要留下農試所過去的研究經驗。

高靜華表示,從民國60幾年起,農試所就有進行生物防治的相關研究,當時有許多的研究內容、精美照片及資料都隨著研究人員的退休,沒有被完整保留下來,透過這次系統建立,也是一種保存內部研發資料的方式。

但是要如何將艱澀的研究成果讓農友能容易吸收理解?高靜華指出,影片是最容易吸收的媒介,不過短時間無法能建立大量影片資料,在IPM知識庫內,就有農試所專家累積1數十年的研究成果。目前先選定20多項議題,濃縮成單張式的整合性防治資訊,減少農友閱讀障礙,並附有過去研究人員的研究報告、投影片,及影片等,讓農友能連結關鍵害蟲與管理技術。

農試所建置系統時,考量近年農藥資訊更新快速,為防止農友錯誤使用農藥,特別新增農藥查詢連結,讓農友可透過動植物防疫檢疫局的網站,獲取最新用藥資訊,而非直接寫於害蟲資訊的防治方法中。

模糊查詢技術讓農友可以輕鬆找到害蟲資訊。

深度學習 運用研究成果

「有應用範例,對農民來說比較重要。」高靜華說明,過去農試所進行許多技術研究,也推廣到現場,並開設相關課程,透過平台將研究資訊公開,可讓想學習相關技術的農友,提供學習管道。例如農試所曾針對無農藥栽培技術進行多項研究,像《草莓無農藥殘留整合管理》內就有介紹要如何採取無農藥栽培,病蟲害發生時要如何因應等。

高靜華提到,使用者查詢害蟲資訊時,會發現頁面下方有許多參考資料,卻不提供下載,原因是部分資料涉及版權問題,不能直接公開在網頁上,若農友想要更進一步閱讀研究報告,可直接向農試所洽詢。

目前農試所會持續增加系統內容豐富度,期望今年能將害蟲資訊數量提高至120種,並特別標示生物防治蟲類。高靜華說明,目前網站上線是先求有再求好,現階段會降低更新頻率,從一周3-4次更新,改為兩周1次,讓研究人員有時間確認資料正確性,降低錯誤率,把現有內容做到好。